本文目錄
出國留學其實
是個挫折滿滿、傷痕累累的決定;
但你會在旅途中
認識自己、激發無限再繼續的勇氣。
前言:留學心態要調整,為什麼?
「孤單又富足」
是我認為最適合形容出國留學的一句話。
為什麼我在澳洲研究所經驗談的第一篇
要花落落長的篇幅討論套討你出國讀書的動機呢?
因為, 這條路
你如果沒有足夠強大的動力和意志力
除了會大幅影響你在出國之後的學習效果之外
還會讓你的生活品質大大的打折扣
在1995年的時候, 挪威學者 Sverre Lysgaard 提出了 U-curve of cross-cultural adjustment model
這個模型, 後來廣泛的被其他學者 ,用來討論各種層面的跨文化研究
而其中許多研究主題都是探討「留學生」到其他國家的適應能力
- Sverre Lysgaard
/
簡單來說, 當一個人轉移到新的國家、文化的時候
所經歷的社交關係和情緒
起承轉合 會大致呈現四個階段:
/
(1) 蜜月期 (Honeymoon) -
剛到新的國家、什麼都感到很新鮮、好像來玩的一樣在作夢
/
(2) 文化衝擊期 (Culture Shock) -
突然之間從夢裡醒來了、發現外國人也不過就是一樣在過生活、新鮮感消失、突然好孤單好想家
/
(3) 調整期 (Adjustment) -
渾渾噩噩了一段時間、突然發現自己pick up一些local也會做的事情了、
接著發掘和探討所有你看膩或不順眼的事情的原由、開始覺得很有意思
/
(4) 適應期 (Adaption) -
當你跨過前兩期之後、你會豁然開朗、認真的愛上你所選的生活、
自在且自信的生活著、儘管有起有落、你依然並以你的選擇為榮
看到了嗎?
雖然是一個理論, 但是被沿用這麼多年
肯定是有許多血淋淋的例子發生
在討論那些「撐不過文化衝擊期」的學生
的確, 剛出國的那一兩個月會有大量的時間在旅遊和交朋友
後來隨著課業加重, 要讀的書、要交的作業變多之後
突然會覺得好好的中文不講, 為什麼要用英文折磨自己
加上各種作業報告的轟炸
那種時候, 你就會開始對自己「想努力認識當地和交朋友」這件事
開始有點懶、失去動力
還會開始對你「出國動機」自我懷疑和動搖
所以為什麼動機很重要?
選擇的專業也很重要?
因為你需要有一個足夠強大的基礎 (foundation)
支撐你走過這些撞牆期
並在認識自我的路上、重新出發
回頭過來看, 你才會知道「哇, 原來我勇敢的走過這條遍布荊棘的路了!」
想想看,
如果你今天出國只是因為家人希望你這麼做、
或是因為別人這麼做、所以「你也要這麼做」
這種連你可能都說服不了自己的理由
你人在千里之外, 開始厭倦環境
會不會開始想著
「咦? 反正又不是我要來的, 我敷衍就好啦、或放棄就好啦」
這樣?
你如果不夠清楚你想要得到的是什麼
留學這條路會太渺茫 你也沒辦法欣賞路途中的風景
# 留學這件事並不是一路上都光鮮亮麗的
我自己身邊的一些同學
可能第一學期打過招呼說:啊~以後多多指教
甚至還一起同組做過作業
然後接著第二三學期就陸續再也沒看過他們了
一方面
我知道很多人會有迷思
覺得澳洲, 甚至是我讀的活動管理 是很好讀、很好混的學歷
所以心態上「沒有準備好」就出國了
遇到喜歡的課和作業倒還好
但一旦遇到很痛恨的科目、剛好沒人凱瑞的作業
拿不到分、pass不了那個科目、最後就放棄了
另一方面
生活圈太小的人
在最開始遇到太多社交挫折、也不願意學習克服
漸漸的就會不由自主地
認為外國人都「歧視你 」甚至「看不起你 」
所以才不跟你互動
然後間接, 自我唾棄自己(或別人建議你)出國的選擇
最後就是安安穩穩的在自己的小圈圈待著
怨懟環境, 對自己一點幫助都沒有
所以老實說
你查再多資料要把攜帶的東西準備的多齊全
我認為, 這些都比不上先把心態調整好
至少, 有個認知也比完全沒有強多了
因為東西沒帶到、出國了還有機會買到啊
然而心態上沒有轉換的話, 是很難「找辦法」度過席捲而來的挑戰der
接下來要說的10個心態調整, 也許會因人而異
但是最主要的目的是:
讓你有心理準備
我相信你看完之後, 在未來出國遇到困難的時候
能「更有技巧性的面對一切挑戰」
1. 低調的文化衝擊
這邊想講的文化衝擊, 不是生活方面上的
主要是說
人與人相處之間的差異
舉例來說
在台灣, 我們很常見到人開口就被「關心」:
# 唉呀 好久不見哦, 最近吃得比較好哦?比較沒在運動齁?
# 唉呀你染這個顏色的頭髮,不好看啦!
# 是不是臉沒洗乾淨?還是炸物吃太多? 痘痘長那麼多!阿怎麼沒去看醫生?
# 你幾歲?交男(女)朋友了沒?什麼時候要結婚?什麼時候要生小孩?
# 在哪裡工作?薪水多少?升職了沒?
面對西方人, 特別是本地人的時候
千千萬萬不要開口就這樣問他人的隱私
或是「說出」你任何的評論
就算是夠熟的朋友、伴侶
都要避免做出這種莽撞的舉動
在西方的社會裡, 尊重他人的隱私是很重要的
原因很簡單:
你所看到的只是一個面向,你永遠不知道那個人經歷過了什麼。
所以你的一句無心問候、可能會帶給他人永久性的傷害
你會問,
那我一見面要說什麼呢?
/
很簡單啊, 一句 How are you doing? / Hey what’s up?
都比你習慣性、雞婆的問一堆要強
/
當你問 How are you doing 的時候
他人可以只是很簡單的描述當下的近況 I’m good mate! / Nothing much!
當回答你的人, 有想要分享的事情的時候
我們只需要認真聆聽、適時的問些 follow up 的問題就可以
比如 A朋友跟你說「我周末去參加了高中朋友的婚禮, 很感人啊!」
那你的回應可以是 「哇那很棒耶, 周末天氣很好! 婚禮是在哪裡辦的呀?是哪種風格?」
不要人家沒分享, 你還問: 哇~ 你自己去嗎?怎麼沒找個伴一起去會不會很孤單?
這種帶有評論性的答案
/
因為跟你無關啊!
雖然你可能也不太在意婚禮在哪裡辦的
但是你把回應的焦點放在「東西、地點、天氣」這種第三者
你就不會怕越線、猶疑著究竟要問什麼了
//
或者是說
當你在跟同學做分組報告的時候, 要約時間開會討論
B同學說 他只有 xxx 跟 xxx 這兩個時段有空
除非他有說原因
不然也問 「那其他時間你在幹嘛?都在做什麼?」
這種追根究底的問題啊因為, 你又不知道別人正在經歷什麼
問那麼多幹嘛?
我認為, 你會有文化衝擊的原因是
你會覺得你問一些私人的問題, 只是關心、只是想要進一步認識對方
但實際上, 當你們頻率吻合的時候
那個對方有想要分享的話、他自然而然就會這麼做了
同樣的, 你也不需要覺得自己的隱私
有必要向全世界交代
自己正處的困擾, 也不用擔心要有一個對他人的解釋
比如說
初來到澳洲, 我也很擔心有痘疤的我
會受到他人的側目、關心
每天都堅持要化妝才敢面對人群 有點自卑
/
因為在台灣的時候, 可能連去小吃店買早餐
都會被熟悉的店員阿姨「關心」
你一時間 也無法馬上給個完整的回覆
像是你經歷過什麼啊 怎麼康復的啊
你就只能簡單打哈哈說:啊, 有啦有在吃藥!
結果一回家
就開始自我懷疑正在經歷的療程
/
但在澳洲生活久了
就發現 別人一點也不在乎你怎麼樣啊
還真的從來沒被問候過我的臉經歷什麼事情
所以漸漸的 也對自己更有自信了起來
/
後來就了解到
就是因為你經歷的 別人不懂
別人經歷的 你也不知道多少
所以你 或者是他人 「都沒有資格」過度問候的
我們在台灣長大的孩子
很容易會有這種「擔憂」
因為小時候
家人或是師長 會總是用很多言語
假借「關懷」 的名義行「探隱私」之實
然後當他們了解更多隱私的時候
就擁有那個power去「評價、控制」你的行為
來得到他們理想中的你
記住這點, 你來澳洲時
會被這個衝擊善待的
好處多多
相信我
2. 挑戰只會越來越多
考過雅思的你
先不要高興得太早
就算雅思分數拿得很高
並不等於一切就一帆風順了
要知道, 因為你要用第二語言學知識跟交朋友
當遇到的事情複雜程度越高、挑戰也絕對會越來越多
在台灣, 英文好的標準
跟在國外用英文讀書、工作、聊天、學知識
真的是不同的兩件事
我很喜歡這篇 PTT文章的分享:[心得] 人在國外如何增進英文能力
下面引述他說的話
/
台灣人對於「英文好」的標準驚人的低 一般台灣社會認為英文好是:
生活會話ok / 商業書信ok / 接待客戶ok / 論文生產ok
這樣,即可。
我認為英文好是:
# 聽得懂英文的joke
# 自己也會講英文的joke
# 講英文不費力,腦袋不用很用力,而是輕鬆的反應
# 你不會因為英文能力的不足而把一件事情表達的跟在母語裡面講得不一樣
# 能寫出優美得體的詞句,而不是只求文法正確無誤
# 可以有台灣人的腔調但是整體口音是標準而近似於母語人士的
你在補習班學的再久
學到的都是為了某種情境而設計的課程
你一離開那個環境
就再也不碰英文的話
理解度和流利度當然也不會再進步
這裡不是要提倡口音要像母語人士一樣好
或是寫作的時候用字遣詞要有多華麗
而是因為你未來是要在國外生活、工作、交朋友
在學生時期要盡可能地用英文犯錯
然後從找到方式精進
否則
當你一出國 > 聽不懂老師講的東西 > 作業不會寫 > pass不了科目
接著你就極有可能會放棄繼續努力了
/
再加上
跟朋友交談總是吃鱉 > 覺得很丟臉 > 乾脆不開口 > 最後乾脆不社交
最慘的是待在自己的舒適圈 只跟講中文的朋友往來
/
那為什麼要出國? 對吧?
我本身雖然很想要有一天能夠進步到
說話跟母語人士一樣流利、還有性感的口音 (誤)
但是
講中文的思考邏輯, 本來就跟英文不一樣
在敘述語句的時候文法架構也不同
所以我們學英文的困難度
就是會比較高 (尤其是相較其他歐洲國家的人學英文難度更高)
我最初最大的困境是
當跟朋友聊天, 聊到生活上微小的事情, 如煮飯
發現我完全沒辦法完整敘述一道菜
從食材、鍋具、調味料、烹調方式
各.種 . 卡 . 關!
一直遇到不會講的字, 然後就一直 um… um…
好氣餒!
/
後來
我就找各種相關的教人煮飯的影片
觀察了好多澳洲、英國、美國、加拿大人的用字和表達方式
他們講一個句子的單字和方式
就是我從來不會用的
但是我會記起來
這樣下次在跟人家聊天的時候
我就可以試著用出來
也千萬不要覺得文法不重要就省去一些字不講
不論是表達方式、完整性、專業性
好好的練習把句子講的正確
會讓你在溝通的時候 避免很多的誤會
也會聽起來專業很多
至於寫作部分
我一開始也很納悶為什麼繳交的作業總是拿不到高分
明明我寫的東西就很深很有意義!
但實際上就是
中文在寫作文的時候, 偏向言簡意賅
一句話可以用艱澀的詞彙表達很深遠的意思
有點像是古文那樣
有時候還會不把意思寫明白
留下一點給讀者的思考空間
但英文
是個越簡單越好的語言 尤其是寫作的時候
一個句子、一段話, 一次表達一件事情就好
清楚的、有邏輯的
不要複雜化, 急著要在一句話表達 a, b, c 事情
只是要怎麼用最短的篇幅內, 表達得很清楚
就是要靠練習了
◆小技巧大公開!
# 大量閱讀 (教科書、Journal Articles、新聞、Reddit、歌詞、Facebook 和 Instagram 的 po文) -
會幫助你了解別人是用什麼語法句型敘述事情
不管是專業場合 或 生活上的聊天 都會很有幫助!
–
# 大量練習 (抄寫和朗讀句子、歌詞、講出來、錄音自己聽)-
實際用了才熟悉語感、才有信心用出來
或是 參加社團、跟朋友練習對話都很有幫助–
# 上課 & 讀書寫筆記 & 任何日記 & 搜尋資料「都用英文」 -
加強訓練你用英文思考和記事情的能力
–
# 多看英文新聞、影集、YouTube、聽Podcast -
訓練自己的英文聽力 (尤其生活的對話)
順便了解世界發生的事情
還有跟你不同國籍的人, 都在聊什麼?
你可能會因此找到新的興趣
–
# 最重要的是, 在學習的過程中
把讀的句子 - 比較如果是你自己寫的話, 差異是什麼?
把看的影片 - 比較如果是你講的話, 差異和關聯是什麼?
雖然不是要做到這個程度
才可以出國讀書、跟外國人交流
但我認為, 這麼做的好處是
# 會讓你的學習效果變好
# 會拓展你的世界觀
# 會讓你的思考邏輯更上一層樓
# 會帶給你更多的機會
英文是全世界最流通的語言
把英文當你的朋友
遇到的挑戰就算再多
你都會有更多的資源可以搜尋
找到你要的答案
沒有的答案
你也會找到適合的人來探討
真的
3. 主動拓展社交圈
在之前的 澳洲研究所經驗談 Ep.2 提過
澳洲是個非常多元文化的國家
所以你會遇到來自世界各地的人
就是因為這樣
你更要努力、積極地把自己推出去
學會透過社交
了解不同的文化、拓展自己的視野
(順便可以應證 本來知道的知識 or 刻板印象 是不是真的啊?)
你在跟不同國家的人相處過程
也會慢慢找到跟你頻率吻合的人
說不定還能遇到能一輩子深交的朋友和伴侶的
雖然說每個國家的文化和生活模式不同
但說到底 大家都是人
每天都要吃喝拉撒睡
不需要把外國人神人化
聊天聊到很生活化的內容都是正常的
大家都要上課、討論報告、寫作業
所以多跟不同國家的人組隊
# 學習他人做事的方式 > 需要的話, 可以怎麼改進自己的?
# 觀摩他人的思考方式 > 為什麼他說出的觀點 我還沒來的及想到?
你會慢慢的發現
自己的視野變廣、會更有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除了積極把自己推出去
其他的就是好好的做你自己
把原本的你介紹給大家知道
好好的、驕傲的 介紹你是來自台灣呀!
你最常遇到的問題可能會是
「你對大陸和台灣的關係怎麼看?想法是什麼?」
/
別怕!多被問個幾次, 你就會有自己的答案了
外國人通常只是好奇
我們身為台灣人 會不會很擔心哪一天被打壓
/
但我都會說
我們從小到大的教育都有給我們這樣的危機意識
所以儘管那是一個既存在的危脅
但是我們是有做好準備在防範
也努力在透過外交和其他方式保護自己的!
/
更重要的是
你也可以知道他們對這件事情的觀點
你更可以在這個時候
讓大家更認識台灣~
至於你也會遇到的
非常非常多的大陸人
也不需要一開始就抱持著偏見什麼的
我本身也遇到好幾個很棒的大陸朋友
一起共患難
還有一個曾經是我的室友呀
雖然聽過幾個台灣朋友不幸遇到偏激大陸人的故事
但是因為這樣就一竿子打翻一艘船
很可惜
就像跟西方人相處一樣
大陸人也會有很多他們的優點、觀點
可以學習
保持良好中立的關係
如果怕爭執、避免談起政治就好
與其多一個敵人
多一個朋友絕對不會是壞事
4. 把同學當未來職場戰友
這裡說的是一起作戰的好友!
在學校的時候
除了你主動在社交場合認識的朋友之外
你遇到最多的就是同班的同學
澳洲學校不像台灣大學一樣
會有一個班一個班固定的同學
雖然你和同學可能都是同一系
也會有必修的課沒錯
但是你們不見得會剛好在同一個時間修課
除非學校有特別規定
所以你每個學期會遇到的人
來自的領域 可能都會不太一樣
這是一個需要好好把握的時刻
你一起上課的人、一起做報告的同學
很可能是你未來職場的重要人脈!
台灣有句俗話說:有關係就沒關係, 沒關係就要找關係。
澳洲本身也是個
非常講究 networking的國家
加上
之前說過澳洲許多本地人讀研究所
都是為了「在職進修」
想想看
如果你的「同學」所任職的公司
剛好有一個職缺需要人
那個同學剛好認識你
覺得跟你合作的關係很好
也知道你很想要往那個產業耕耘
/
他會不會主動offer你
問你有沒有考慮接下那個職位?
/
當. 然 . 會
而且都讀到研究所了
就表示你對某個領域有一定程度的
想要專研的心
所以不要想著
分組作業隨便做做、能夠畢業就好
要盡你最大的努力
認真的做 (為了學東西)
表現負責任的態度 (準時繳交、交出好內容)
這雖然不是一個保證你會有工作機會的方式
但絕對、絕對 會讓你的人脈更廣
讓更多人了解你的為人處事
而就算你們未來沒有一起工作
你從人家身上學到的東西
也很珍貴der。
5. 拉高格局和眼界
讀研究所跟讀大學最不一樣的是
你是有心想要把某個專業「提升到另一個level」
所以心境上
需要也跟著有轉變
才不會好像只是跟大學一樣在被動吸收知識
以我的活動管理專業來說
剛開始讀時
我的心態還是 我以後要在公司當基層
但我們學校的商科管理課程
追求的是把我們培訓成
「能獨當一面、挑起專案大樑」的人才
/
也就是說
所有科目, 都一直要我們用manager的角度討論事情、寫作業
而
我一直覺得很抽象
我想著, 這跟我又無關, 我又還沒想要當上層
/
後來在兩年的訓練之下
開始瞭解到
即使拿到學歷的時候, 不代表你就可以當主管層級的人
但是
當你把自己的格局和眼界拉高到上層
你看事情的心態就會更全面
/
我當然還是要從活動業的基層做起
但是因為我「假設過我站在主管角度會怎麼想事情、做決策」
所以當我contribute在專案討論時
我可以有目標性的, 提出「有建設性」的建議
我在做我自己事情的時候
我也會「先思考大局」
凡事以「怎麼讓團隊更順利執行」為目標
所以在做任何決定的時候
就會很清楚後續一連串的影響可能是什麼
這樣
就讓我變得更專業
可能有點抽象
但是當你把格局拉高之後
在看很多時事的時候
你也會想得更多更遠
比如:
# 這個政策為什麼是這樣訂 > 為什麼是只 favour 其中幾群人 > 誰訂的?他們什麼關聯 > 怎麼改善困境?
或是
# 為什麼公司會有這個機制 > 為什麼決定了這個策略 > 會影響到什麼 > 好?/ 不好? > 怎麼學習? / 怎麼改善?
以此類推
這樣也會訓練你的批判性思考能力!
除了你對這個世界的運作, 有更多的理解, 能更好的掌握你的選擇之外
你也會有更多事情可以跟更多的人聊
好處多多!
6. 機會來了要勇敢爭取
上述的 1 ~ 6 點
其實都是為了鋪陳現在要講的「機會」
俗話說
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
陳腔濫調
但是是真的
因為你到一個新的國家
本來起跑點就比別人更後面了 (指的是英文是第二語言)
你勢必要付出更多努力
才能有足夠競爭力
到達你想要的位置、狀態
這裡不是要貶低你原本就擁有的能力
而是在新的文化環境
你要用更多時間去調整自己的狀態
讓自己有辦法與從小在澳洲長大的人至少有「同等優勢」
在前言的時候
我提到生活圈太小、遇到太多社交挫折的人
會容易因為無法跟他人有良好的互動
而認為外國人「 歧視你 」甚至「看不起你 」
會說要努力調整自己心態、努力精進自己
就是因為如果你一直沒辦法在與人相處過程中
累積成就感
你會開始想著 是不是就是因為自己是亞洲臉孔
或是因為自己的亞洲名字
導致其他人在還沒接觸你之前
就已經有成見
但是要記得
澳洲非常的多元文化
在本地長大的亞洲人比比皆是
你懷疑的那些 別人的成見
對, 的確有可能是真的
但是這不應該影響你去努力
也並不該是阻擋你不去爭取某個機會的「理由」
重要的是
你在這些機會來臨前, 做好了多少準備 (readiness)
才更是決定你 會不會得到某個機會的「關鍵」
這裡說的準備是
# 增進面對英文挑戰的能力 (本文第2點)
/
# 課程 (學校) 課外 (交友聊天、社團) 累積的「軟硬知識」
(e.g., 溝通能力, 團隊合作, 產業知識 等等)
/
# 其他 -
> 把履歷 (CV/Resume) 修成澳洲的格式:這是第一件事, 超級重要!
(!!記得 – 澳洲履歷千.萬 . 不 . 要 . 附照片!!)
> 練習寫email禮儀: 透過跟老師、學校往來、或投履歷過程中 練習澳洲人在email表達事情的方式
> 學會寫自薦信 (Cover Letter):幾乎每個澳洲職缺, 都會要你自我推薦
> 把LinkedIn Profile 設立起來: 澳洲公司很常在上面釋放職缺、networking
> 了解產業面試方式:基本上先了解什麼是Behavrioural Questions, 練習作答, 就會幫助很多
所以
看到了嗎
如果你上面的「準備」都弄得妥妥當當
就算不盡善盡美
你「有模板」改進總比你「從零開始」來的強
今天如果有一個工作機會端到你眼前
申請期限是今天
你和z同學都想要爭取
z可能是澳洲人, 但是他連履歷都沒有
但是你已經都準備好了
只需要做修改就可以
/
你認為
誰最後交出去的內容會看起來像是認真做的?當 . 然 . 是 . 你 !
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
So you have to trust that the dots will somehow connect in your future.
- Steve Jobs
所以
不要怕
做好準備
就勇敢爭取
要相信你是值得的
7. 時間管理絕對有必要
看到這裡
你應該會覺得要做的努力
是不是其實真的蠻多的 (笑)
對
但是如果你有什麼想要追求的生活模式
我相信你
會認為這些都是值得的
但是別忘了
上面提到好幾次社交的重要性
你除了在精進專業方面之外
絕對要記得「安排時間給玩樂」
蛤?什麼?
不是應該好好讀書、拿高分、好畢業嗎?
對!但是也錯
就是因為那些社交會帶給你的好處有太多
比你自己成天埋頭苦幹來的強
所以要學會安排好自己的時間
# 清楚每個科目的進度, 給予足夠時間準備和完成
# 不要低估自己需要的時間, 寧可多排也不要後面趕死自己
# 有分組報告要討論, 絕對要挪出時間給小組, 不要當老鼠屎
# 分配時間給 煮飯、洗衣服、整理房間這種家事, 當個負責任的大人
# 安排固定時間給「自己」- 自我沉澱, 照顧身心靈健康
# 安排固定時間給「社交活動」- 你會需要同儕間的互相滋養
# 最重要的 - be flexible, 時間表是活的, 不要把自己逼死
每個人的一天都只有24小時
學會有效率的運用時間
按表操課但是保有彈性
生活更快樂!
8. 自己的事情自己來
就是因為你人在國外
除了 沒有家人朋友當後盾之外
你身邊的人都是獨身的來自世界各地
你更要學會負起責任
自己的事情要自己來
千萬不要覺得 # 有人會幫你做 # 事情會自己完成
而且就是因為你在國外
有了 100%的自由
隨你愛怎麼做什麼事情、什麼時候做
沒有人「管你」之下
你更需要懂得自律
如果你住在 sharehouse 的時候
發現在水槽的碗盤永遠都不會被「順手洗起來」
也不要覺得其他人是針對你、不幫助你
回到第一點說的
因為別人「不知道你的狀況」
他們不這麼做是因為「尊重你」
你應該要覺得感恩
/
如果你跟朋友出去吃飯
朋友沒有想著「要分食」而問你「想吃什麼一起share」
也不要太慌張
因為西方人大部分都是個人主義的
跟我們習慣的亞洲文化 「一起」「分享來分享去」才是感情好不一樣
所以
自己的飯自己吃
自己的事情都自己來
當然
這不代表西方人就冷血、不會關心你
雖然他人「尊重你」而不會「多管你嫌事」
但如果你「開口尋求協助、給予意見」的時候
大部分的人都是非常、非常願意經驗分享的
你要記得
因為西方人是從小在這種「不干涉」中被教養大的
他們也相對的
比我們獨立、更早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
也會有更獨特的生活模式
只要記得
你來這裡是為了「過你想要的生活」
那你當然
就需要為你自己做所有的決定
相信我
這種能掌握自己人生的感覺
是很棒的
9. 慢慢來真的比較快
也許你聽說過, 澳洲人很懶散、做事很沒效率等等的說詞
其實最大的原因是
因為澳洲人很注重 Work Life Balance
該工作的時間就是工作
該下班就是下班
該回家陪家人就是私人的時間, 沒有公事
周末就是該放鬆 享受陽光享受海享受大自然
所以不overwork的狀態下
就很容易在處理事情上有延誤的狀況發生
但說真的
你要想的應該是
這些是對未來的你有好處的
至少你未來工作的時候
要工作超時的可能性就降低了很多
(當然, 特殊產業還是有不同排班制度的)
如果你來澳洲卻追求那種快狠準的生活
那我建議你
也許留學其他亞洲國家會更適合你
因為你可能還會很不習慣
# 大部分商店5點就關門, 只剩超市、某些餐廳、Kmart、Ikea 等等會營業比較晚
# Shopping Centre 也是5點關門, 每周只有一個晚上會營業到9點
# 小七、超商也絕對沒有台灣的多功能 (基本上只有能儲值交通卡這個附加功能)
# 垃圾車一周只來一次 (住一般房子的話)
這些只是舉幾個例子
讓你了解澳洲的生活模式大概會是怎樣
基本上除了晚上要去夜店 Clubbing 或酒吧聚會之外
大部分的Party都會辦在某個朋友的家裡
再不然
就只是大家都在自己房間chill out而已
注重私人生活的澳洲人
會很尊重你私人的時間的~
這也是為什麼
你會有更多的時間好好「自我成長」
在一直習慣往前衝刺的台灣長大
讀書為了隔天考試
考試為了考上高中、大學
大學為了找工作
我們的時間總是被塞得滿滿的
沒有機會好好停下來思考自己到底要什麼?自己喜歡什麼?
所以很容易在轉變成大人的過程中
迷失自己
少了應對「不確定性」的能力
這些
在跟不同國家的人聊天之中
你也會更懂得
他們是怎麼享受生活的
你也可以慢慢學
慢慢找到適合你、屬於你的獨特生活方式
10. 擁有失敗但在繼續的勇氣
在實踐上述 1~9點的時候
絕對不會是一帆風順
而是有血有淚的種種辛酸
因為
人在這個世界上
所有事情都是要很努力
才能看起來豪不費力的
而當你可能
# fail 幾個作業
# fail 跟別人好好的聊天, 尷尬散場
# fail 面試的工作
# fail 把時間安排好而手忙腳亂
諸如此類你要記得
‘Failing is still progress’因為, 你不是站在原地而什麼都沒有得到啊
你只是往前的步伐小了一點
這次做得不好
得不到理想的結果
沒關係
我們下次再更努力就可以
從經驗中學習進步的方式
經驗永遠是你最好的人生導師
這也是為什麼
擁有好的朋友圈、同學圈 (network)
是很重要的
因為你可以在這些人生導師身上
問到你一直解決不了的問題
他們也可以激發你 用不同方式再試一次
我們從小到大 太常被師長打壓
「你怎麼這個也不會?為什麼沒考好?你看看別人都怎樣怎樣好!」
導致我們對於「自我評價」的機制
也很容易是這麼負面的
/
所以一旦遇到了挫折和失敗的經驗
我們就會自動地把 這個「挫折/失敗」 跟 「我不夠好」畫上等號
但是不是這樣的!
- 「我不夠好」跟我「這次沒做好」是兩件事情
# 前者, 你會開始懷疑自己的一切選擇、懷疑自己的能力、懷疑自己的不夠好
# 後者, 你會把事情跟你人本身切開, 對應的是 分析自己這次沒做好的原因 - 「我不夠好」的思考模式還會導致你馬上跟 「你看別人都怎樣怎樣好」的這個想法連結
所以你就一直處在
# 不停奔跑 - 為了要「證明」自己「夠好」
# 自我貶低 - 做的再好都覺得自己不夠好
的狀態之下
你要永遠、永遠、深刻的記得:
just because someone else seems to be in a better position than you,
it does not mean they are better than you as a human being.
你要知道
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
都不是為了要征服什麼事情
而是只要你能盡全力地做好每一件事
那你學到的東西
都會讓你的人生更踏實
希望你記得
就算遇到什麼挫折
都要有再繼續的勇氣
留學路會有很多很多的高潮迭起
但如果你選擇走這條路
也願意找到方法面對
當你有一天回頭看的時候
你會知道自己
成長了
更穩重了
你也會更喜歡蛻變過得自己的 🙂
這篇真的好長
但是完全是肺腑之談
希望能幫助到你
做好心理建設~
有興趣或疑問的話, 歡迎留言或私訊我 (email, IG在右下角) 任何的問題~
Che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