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 我想
你總算是、 或已經
下定決心想要申請澳洲的研究所了吧。
如果你「還在考慮」、「還不確定」你到底要不要出國這件事,
那我之前寫的 澳洲研究所經驗談 Ep.1 | 3個原因告訴你,為什麼只選澳洲?(2021版)
應該可以給你一些方向。
新手申請澳洲留學,要考慮什麼?
那, 光是選好國家(甚至選好科系、學校)是不夠的,
你還要考慮到, 「你本身的個性」之於「生活上的一切所需、便利性」
這包含了, 但不限於
- 大筆花費: 學費, 住宿費, 簽證費, 考雅思費, 機票, 保險費
- 生活部分: 吃外食(餐廳種類), 自己煮(連鎖及亞洲超市), 交通方式(單車、開車、公車、火車), 醫療(診所、專科、醫院), 藥妝用品(品牌, 特殊性)
正因為每個人的需求不同, 很多時候, 你上網找的資料, 或是代辦的建議,
不見得能回答的到你的問題。
我曾經也是抱著google, 做了一堆功課, 還是有很多問題沒有答案,
就抱著些許對未知的期許(恐懼)來了。

Photo by Daniel Mingook Kim on Unsplash
設立這個網站的初衷, 就是希望能幫助你, 找到答案。
我沒有的答案, 我也希望能陪你討論、找到解決方式,
這樣一來, 你在真正的踏出國門之前
就能做出「相對」適合你的選擇。
回歸這篇文章的主題
我分成3大層面, 來討論怎麼go ahead來澳洲的決定
繼續看下去吧!
攻略1:選校還是要選系?
先搞清楚你想要從研究所獲得什麼!
澳洲的研究所, 有分成
A. 授課型 (Coursework)
B. 研究型 (Research)
這兩種的差異, 簡單來說, 差在上課的方式, 還有畢業的方式。
#授課型 - 顧名思義, 是老師授課+你交作業/考試的方式取得學分
然後最後一學期, 可能有小研究論文 (minor thesis)、大專題 (industry research project) 或實習 (internship) 要通過, 才能畢業。#研究型 - 則是你選好研究方向、主題, 利用學校資源, 靠著教授supervision, 獨立做出你的研究論文, 通常要通過口試, 才能畢業。
如果你有看我上一篇文章, 你就會知道,
我出國讀書的動機
是為了要「能夠習得一個專業」並且「用這個專業留在當地發展職涯」
對我來說, 有沒有發表論文在期刊、有沒有(成名)代表作,
並不重要
就算我想要就業, 當教授也不是目標之一,
講白了, 我把讀研究所這件事, 當成是我開拓的一條路。
我要這條路上, 從起點開始, 就能一路採取所有我需要的果實,
當我到達終點時, 我就有我需要的知識及能力,
讓我可以開另一條路, 繼續走。
換句話說,
授課型 (Coursework)的學位, 給予你選擇科目的自由,
除了必修學科之外,
你可以量身打造對你人生、就業 最有用的科目。
這裡必須特別提到,
‧大多學校一年內都是兩學期制 (2 semesters), 但也有不少學校是三學期制 (trimesters)
‧ 一般授課型研究所的總學分是 84 credits (1.5年) 或 96 credits (2年)
換算下來, 一學期跟台灣許多大學一樣, 都是18或是24學分
可是其實澳洲一個科目會落在6到8學分之間,
就表示, 你一學期至多會有四個科目,
而不是像台灣大學一樣, 每個學期都有十個上下的科目。
但是!你以為四個科目小事一樁嗎?
大錯特錯!(我來之前就是這樣想的, 結果第一學期完真的累死)
由於你要通過那個科目,
分數的累積「全是依照你做的作業 & 考試得到分數」達標
(而且有些科目還會規定你不能fail任何一個作業)
比如說, A科目有3個作業 (或考試),
各自的百分比組成是 30%, 30%, 40%
那你這三個作業的總成績,
就會是你這個科目最後的通過分數。
有些科系還會要求,
假設你第二個作業只拿了 10%,
就算你最後全部成績的總分超過50%,
你還是會被當!
換句話說, 你真的要盡全力的對待每個作業,
雖然澳洲的及格分數是50分,
但說真的, 每一分都得來不易啊。
你想想看, 英文不是你的母語, 你也不習慣大部分的作業模式,
你如果沒有盡全力問清楚、蒐集資料、產出
你已經沒有先天優勢了, 後天還不努力的話,
那你可能隨時都在及格邊緣、低空飛過而已。
千萬不要因為, 「聽說」澳洲研究所很水, 就覺得日子會很好混
如果你有這種心態的話, 還是建議你, 先考慮別的方式出國生活吧。
總之, 重點是,
先搞清楚你鋪這條路的「目的」
再決定你要選擇哪一種研究所!
example 1: 學到的知識及能力, 能讓我直接轉換到職場 (hands on skills) > 授課型
example 2: 有很特定的議題想研究, 做出來的研究跟拿到的學位, 能讓我變成這個領域的專家、或當教授 > 研究型
再來就是, 到底要選學校還是選科系? (終於)
以我及身邊人的求學及工作經驗,
我會說,
選科系、選科系、選科系 (很重要講三遍)
為什麼?原因很簡單
澳洲最有名的八大名校 (group of eight universities)
你可能會被排行吸引而選擇這些學校
但這幾所學校, 基本上都是以研究型課程為主的
如果你不是特別想要學很深的理論 & 寫一份大論文
那你只看排名選校,
可能會有點危險。
不相信的話, 你可以思考看看,
那些排名所參考的數據, 不是用論文品質及發表篇數, 還能用什麼?
你要是為了排名硬是讀這些學校,
卻得不到你想要的結果, 你會不會讀得很痛苦?
當然, 你如果是要拿一個國外學歷, 然後回台灣工作,
選擇名校對你來說, 可能就還蠻重要的。
但你如果跟我一樣, 念書是為了當跳板,
五大科技聯盟 (ATN) 或其他專科學校 (TAFE, subject specific institutes),
其實是非常、非常好的選擇。
原因是, 這些學校因為不是注重在產業研究
而是著重在培養出,
有實際能力、可以與社會發展趨勢接軌的人才,
因此在規劃課程、作業方面, 會設計的更貼近未來在職場會做的案子。
*沒有要一竿子打翻一艘船, 這裡都是用「相對」的概念來比較的
比如說, 我讀的活動管理,
許多專業科目的作業,
我們需要做出一份完整的活動企劃, 風險評估報告, 法律議題的分析而這些「作業」也非像以前做大學的報告, 複製網路上的資料就好,
所有的產出, 都需要你大量地蒐集資料, 閱讀, 消化,
然後轉換成自己的文字說出來。
每個作業, 都要清楚註明reference, 並繳交至 Turnitin (Plagiarism Checker),
如果你抄襲比率過高, 這個系統就會直接顯示你哪些內容不是你的想法,
你如果不在意抄襲率的結果, 覺得老師不會在意的話,
那, 你真的太天真了。
所以我透過做這些作業, 學到research, 製作report的能力,
在我先前對澳洲活動產業沒有豐富經驗的情況下,
可以快速地有系統性、全面性的理解
然後也透過英文的寫作、討論作業、上台報告訓練下,
培養了我, 能夠直接轉換到職場上的能力 (transferable skills)

Photo by Samantha Gades on Unsplash
更重要的是, 澳洲業界許多人, 都會在職進修,
大多數在職場的當地人,
也都選擇實務導向的學校
不為什麼, 就是因為這些學校「夠與世界接軌」
畢竟當地人選擇這些學校就讀, 重點是為了精進專業能力,
拿學歷只是個學習後的結果
你還要換個角物想,
這些在職場工作的你的(未來)同學, 會不會增加你的人脈?
當然會。
你一定要記得, 澳洲是一個很注重networking的國家,
在課堂上、討論議題、分組報告時的 你的夥伴,
帶給你的附加價值, 很可能遠超乎只是「你的同學」的想像了。
你的能力和郝的態度如果在討論作業的過程中被看出來,
那你下個工作機會也許就直接端到你面前了!
所以, 當你要選擇一個學系的時候, 最好的方法是,
先考慮你想要獲得什麼, 然後比較所有在你名單上的學校。
- 假設你有兩個一樣的系所在a. b. c三個學校都有
- 仔細地讀每個學校, 那個科系的student handbook
- 你就能比較出:
- a學校 – 老師授課多, 課堂上個案分析少, 獨立研究多
- b學校 – 課堂上小組討論個案多, 分組作業也多, 上台報告多
- c學校 – 老師授課用個案分析多, 作業少, 但考試多
以上都是舉例, 重點是
你要知道自己喜歡什麼組合, 然後用英文可以開心度過你的選擇,
那恭喜你, 你又更靠近你的夢想一步了。
攻略2:住宿及生活開銷,怎麼評估?
城市、偏鄉的開銷,會差很多嗎?
我會說,其實還好!
所以技巧是,
選擇符合你「生活方式」及「就業需求」的地方!
必須先說, 我不是含著金湯匙出生,
從小到大讀的都是公立學校,
除了大學因為學費有補助, 而讀了私立大學,
其他四年的所有生活跟住宿費都是自己打工來的
我跟大多數人一樣, 在出社會工作之前,
也覺得出國讀書這件事情簡直遙不可及

Photo by Kelly Sikkema on Unsplash
直到工作一年左右, 儘管開銷不小, 每個月存還是有了點存款,
才開始量化這些費用, 有概念怎麼掌握跟計算
這裡說的掌握跟計算, 是指我要怎麼在收入固定、有固定開銷的情況下,
知道怎麼用方法存的錢, 能存多少錢, 然後還是可以投資自己
(因為打工的時候, 收入是不穩定的)
建議評估花費的作法是, 在選好科系及學校之後,
同時也確定了要去的城市
善用google, 研究廣大資料庫中, 大家分享的出國花費
原因是,
其他人的生活方式, 跟你的不見得一樣
而且除了出國前會產生的一大筆費用之外, 你也要考量到每個月的固定花費
別擔心, 我還是會分享我的經驗,
如果剛好跟你要的差不多, 那就太好了。
舉例來說, 我選的學校為在雪梨市中心,
不僅生活機能很好, 吃喝方便, 交通也很便利,
我第一年因為人生地不熟, 也想要多認識學校不同系的人,
而選擇了住在學校的宿舍, 嚮往著參與宿舍的社交活動
雖然住宿費高 (約每週 AUD$310 ~ $420),
但我不需要花交通費和時間 (機會成本啊)
換到的是, 我有更多時間可以社交、讀書、準備上課資料等等
加上因為學校、宿舍活動都多, 一天到晚都有免費食物發放,
很偶爾才自己認真煮飯, 省了好多超市採買的花費

不過每次活動提供的種類都不太一樣是真的。
Photo by Cristiano Pinto on Unsplash
除了跟朋友出去時會吃餐廳, 郊遊, 玩樂,
在沒有疫情之前, 每週的生活花費不含住宿, 大約落在 AUD $150~$220
(後來疫情因為活動都取消 + 搬出去住, 所以每週花費有上升, 大約落在 AUD $200-250)
*之後會有不同篇幅討論住宿的費用, 找住宿的方式, 敬請期待~
這些是我稱做, 生活上的固定花費,
畢竟你總要吃飯的, 出國也要努力社交啊!
初步計算下來, 你就可以知道, 怎麼準備資金了
如果生活費一開始準備不足以撐兩年,
來澳洲讀書還有一個優點是
「學生簽證可以合法打工」
#你可以選擇在上課期間內, 有時數限制的半工半讀
#你也可以選擇在放假期間, 找短期工或是有薪實習, 存點錢也增加職場經驗
你也可以 (依照你的城市, 區域)
上澳洲當地的連鎖超市 Coles, Woolworths, ALDI
選擇你平常可能會吃的食材, 估算每週生活開銷, 更實際
生活用品的話, 可以參考
Kmart, Target, IKEA, The Reject Shop
- 舉例來說:
- 我不常吃外食 - 因為很貴, 住的附近餐廳距離、多寡, 並不影響我的選擇
(有出去吃的話, 每人一餐大約落在 AUD $15~$50不等) - 但我很常自己煮 - 身為台灣囝仔, 我就很注重有沒有連鎖+亞洲超市
- 交通方式 - 我住在市區, 我也很喜歡走路, 所以很偶爾才會有搭公車火車出遠門的花費
- 醫療 - 出國前我有備藥, 澳洲藥局 (Chemist warehouse, Priceline) 也可以買到我常用的普拿疼,
基本上就足夠。當然, 有時還是會生病, 這時你的學生保險 (OSHC) 就能派上用場。
(去指定的診所做基本檢查, 費用基本上都能報銷) - 藥妝用品 - 因為我皮膚敏感的關係, 有固定用的台灣 & 日系品牌, 我知道這裡沒有, 所以來的行李箱滿滿都是這些用品
- 其他像是衣服、飾品這些的東西 - 也建議你, 有習慣的東西, 可以自己帶, 不然也可以入境隨俗, 來了再買, 沒有貴到很誇張。
以上綜合下來, 我不適合住在鄉下、偏遠地區
因為:
- 我依賴超市, 更是很常去亞洲超市
- 我喜歡走路, 也暫時沒買車養車的預算, 所以住市區 到哪裡都方便就適合我
- 我在高雄市區長大、在台中夜市區活了五年, 我就是個都市孩子
- 去鄉下、偏遠地區對我來說, 是旅行放鬆的地方
但這是我的個人偏好
你只要知道你喜歡什麼, 可以過什麼生活
這樣就足夠
再次強調, 因為每個人, 都是獨立個體,
適合別人的, 不見得適合你,
你必須誠實的面對自己的需求, 從很小的層面思考,
你才能好好來這裡 做自己。
除了生活的開銷, 大筆的費用像是
學費, 簽證費, 考雅思費, 機票, 保險費 都要記得納入考量
我本身, 這些費用(除了學費)是全額用之前工作的存款支付的
至於學費、生活費、住宿費,
則是透過銀行申請台灣的「教育部留學貸款」 而準備來的
真心建議你, 在網路資源豐富的時代, 請多多善用
夢想雖然遠, 但是其實肢解任務後, 是真的可行的
當然, 我也非常歡迎你, 私訊我你的問題, 我很樂意解答 🙂
費用的最後, 要說的是,
不要因為覺得偏遠地區開銷相對小 (而且也不一定),
就貿然選擇去
要記得評估你未來想就業的發展性
如果你讀的科系, 明明只有大城市有工作機會,
你想想看, 比起在都市讀同一個科系的人,
你是不是有點沒優勢?
而且如果你從小到大都在台北、台中、高雄這種大都市長大,
熟悉生活上的便利性,
你突然跑到四周都是山跟田的區域住,
真的不會突然有想家的時候嗎?
24小時的小七, 半夜的鹹酥雞店, 凌晨的早餐店,
這些在澳洲大城市雖然也沒有,
但是至少你可能還有麥當勞能吃呢(笑)
出國讀書是開拓一條路, 但生命的本質,
是要生活的呢, 何況是長期居留
所以你千萬不要以為, 出了國, 全力的埋頭讀書,
你的牛肉麵胃就會突然變得很愛冷三明治啊。
攻略3:未來同學都是哪裡人?
你可能會問我,
我研究所的同學,
是不是,都是澳洲人啊?
沒有,真的不只是澳洲人!
澳洲真的是個非常多元文化的國家!
出國前, 我真的還以為我會遇到超爆多澳洲人。
還天真的想說, 只要每天都跟澳洲人混在一起,
相處久了, 英文就會突然講的像母語人士一樣流利,
也可以很快學到澳洲口音。
結果到宿舍第一天 (對, 都還沒開學),
我才發現, 原來, 我們學校最多的其實是,
國際學生+交換學生 (驚)
我要說, 這絕對 絕對 絕對是一件超棒的事啊
只是我來之前, 沒有想到, 也沒有預料到的心理落差而已
- 交換學生 (學期交換) - 大多來自歐洲各國、美國和加拿大, 也有少數從日本、香港、韓國、菲律賓來的
- 國際學生 (拿完整學位) - 大多來自大陸、印度, 還有少數其他中東國家、非洲、俄羅斯等等
最有趣的部份是, 因為大家的文化背景都好不一樣,
你們之間, 永遠都有聊不完的話題
大至天氣、政治、節慶; 小至煮飯用的調味料都討論不完、也討論不膩
真的
古人說,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是有道理的
沒有去過歐洲, 對歐洲從來沒有特別憧憬的我,
認真的在跟歐洲人相處了一年之後, 迫不及待要去造訪啊。

你也許覺得自己聽聽英文歌、看遍youtube影片已經夠國際化了,
但在和世界各地的人聊天交流過程中,
你會發現, 自己的世界觀, 簡直天差地遠
西方教育方式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考,
造就了他們總是對事情, 能非常快速且主觀的表達立場,
也不怕在對話中質疑對方的對話, 挑戰對方觀點
這並不是壞事, 也不會因為這樣壞了友誼,
只是對相對於我們熟悉的亞洲文化, 凡是求和、求圓融的處事方式,
不太一樣。
最衝擊的是,
我曾經以為、自己是個非常善於社交的人
去party? 沒問題
去主動交朋友? too easy!
錯!
最大問題是, 我們從小到大, 幾乎唯一的社交方式就是學校的社團,
其他時間師長們總是拼命的催促你
趕快讀書, 不要浪費時間; 考試準備好了沒, 還沒趕快去
就連課間的打哈拉, 都還回被當成太放鬆 (到底有沒有那麼誇張?)
導致同學、朋友之間, 總是被動式的在吸收知識,
沒有機會與人互相討論, 自然就培養不來批判性思考 (critical thinking)的能力
所以突然跳到澳洲casual的社交場合,
沒嚇你, 你再怎麼外向,
可能都會「突然之間聊不起來」
這個問題, 也會顯現在課堂之上, 當老師問:
‘Anyone has any questions? or comments?’
真的永遠都是澳洲人、西方人和偶爾的印度人會舉手回答
很少很少會有亞洲人主動出擊
包含我 (後來有克服啦, 但 我說的是最初的衝擊)
正是因為, 我走過那條懷疑自己是不是活了這麼多年
還不知道要怎麼跟人家聊天的孤獨之路,
你會陷入無限恐慌, 還以為人家都是種族歧視不喜歡你,
我想特別點出這個, 因為幾乎沒有人會討論這個downsides
但其實是有辦法練習得來的,
你繼續看下去。
#加碼:怎麼拓展世界觀?
如果有幸的, 你看到了這個節點,
那恭喜你, 你真的很有心想要調整自己, 準備出國的心態
你現在能做的, 就是把你未來可能會相處到的人,
想像成你的好麻吉,
想像你們會聊食物, 聊政治, 聊處事態度, 聊日常生活, 聊教育, 以此類堆
然後
從這些東西去搜尋不同國家的 (至少一個) 特色 + 時事, 記錄下來
這樣你在跟你的未來麻吉對話的時候,
不只是你接收他們分享的知識,
你也有你「自己的觀點、認知」可以討論,
不管對錯, 在一來一往的過程中, 你們彼此就更清楚彼此的世界, 對吧?
想想看, 你來澳洲讀書, 卻附帶的學到了世界各地的知識,
是不是很划算?
而且既然以後都要用英文來溝通,
最好的方法, 就是從現在、此刻就開始關注英文的時事
不只培養世界觀、批判性思考能力,
還可以把英文底子打得更好。
多看英文的新聞 (ABC News, Sydney Morning Herold, The New York Times),
多看英文的論壇 (twitter, reddit)
看看別人都在聊什麼, 看看你有興趣的東西, 別人怎麼聊,
世界所有事情都不是只有一個解釋
用不同的語言, 不同的文化, 不同的觀點去解釋同一件事情時,
邏輯也不同, 生活也會變得超級有趣。
希望這篇分析, 能夠帶給你一些不同的觀點,
還有一些技巧讓你可以更有方法的做好出國的心理準備。
有興趣或疑問的話, 歡迎留言或私訊我 (email, IG在右下角) 關於選校系跟國家的問題~
Che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