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長大的過程,就是分辨:
【過度努力】 - 周慕姿
原來,對這些人形象的賦予,都是我們投射。
.
對方就是人,他有符合我們期待的部分
當然也有不符合的部分。
.
他活在這個世界上,
不是為了符合我們的期待
.
而是為了他自己。
前言
雖然作者在討論這段話的主題,
和這篇文章要傳達的兩個觀點,
切入點不相同
我卻覺得,這是一段值得反覆思考的話。
在長大過程中,
我們會遇到很多的人、事物和環境,
卻不是所有遇到的這些,
都會是符合我們期待的。
–人,有不同的個性、喜好,
也有對自己和對這個世界,不同的期待;
– 事物的存在,也不是只有一種規則,
它既然是被創造的,亦可以被改變的;
– 環境,是人和事物交織而成的火花,
好與不好,每個人的定義不一樣,
你可以喜歡,更可以不喜歡。
所以很多時候,
我們為什麼要用盡方式,
假裝自己喜歡、委屈自己接受
就為了活成別人期待的樣子呢?
當我們把引述這段話的主角,
換成你自己來看:
你,也有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期待,
所以,你做的事情,
都是為了你自己,
而不是去滿足「他人對你投射的期許」呀。
.
更何況,
我們也不會因為某個人、事物、環境
沒有完全的達到我們理想的狀態,
而拚命的去改變,那些有差距的面貌
.
你當然更沒有必要,
努力的追求面面俱到,
就為了做到 #讓他人滿意你的全部,對吧?
在這本書的第一篇心得我提到了
1. 體認人生不是每件事都要有生產力
2. 你永遠都握有人生的選擇權
這篇我想歸納的,
是理解「滿足自己」需求和情緒的重要性
而理解的方式,就是先劃出界線。
3. 劃清界線,先拿回情緒主導權
當我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
幾乎都是遵循著父母、親戚、師長的指令下長大的,
在我們的認知中,唯有「照著做」,
大人才不會生氣、才會有飯吃、
也才會得到「乖孩子!」這種肯定。
義務教育時的求學時期,
我們的日子,
要不是在完成被指派的作業及考試中度過,
就是在等待被指派下一個作業和考試的路上
因為這是制度、體制下的成果,
而老師總是說,這些都是「為我們好」,
如果不這麼做,
就考不上好學校、沒有好學校就沒有好未來。
因為我們是小孩、因為我們是學生,
所以理應這麼做。
我知道這些都沒有錯,
而這也都是每個人社會化的必經路程。
可是,因為這兩種模式,
通常會從你剛出生那刻開始,
一直到至少高中或大學才會停止。
所以持續了這麼長一段時間,至少18到22年不等的年頭,
我們也早就養成了這種「你說我做」的邏輯在思考和行動。
#你要乖乖聽話,大家才會喜歡你喔,知道嗎?
#大人在講話,小孩子不懂,不要亂講話,這樣才乖。
#你要乖一點,不然爸媽就不要你了喔!
#我們家孩子真乖,都不會亂要東西!
#你再這樣,我就不愛你了喔!
/
#這個考試要考好,沒考好你們之後就完蛋了!
#筆記要這樣做,不這樣做哪有讀進去?
#期中考會從A, B, C, D, E, F裡面出!不多讀一點學測怎麼會!
#談什麼戀愛?玩什麼社團?以後有學校念嗎?
諸如此類。
上述的制度、教育方式,
都是為了讓我們守規矩、有好未來,
所以本身沒有對與錯的問題
但問題就在於,大人對我們講的話。
這些話,施加在我們身上的觀念是,
你不怎樣怎樣,以後就會怎樣怎樣
這種「有條式的愛」和「有條件式的努力」
好處也許是,真的激勵了我們每個人,
都乖乖聽話、考取好成績
#因為我們「會怕以後沒辦法怎麼樣」
#因為我們「表現出來的成果」會被肯定和稱讚
所以我們在認知上,就不斷地灌輸自己,
我們必須要這樣做,
才能向我們愛的人、尊敬的人,
證明我們是好的、乖的、值得被愛的。
可是換個角度想,這個赴湯蹈火的背後,
是那個總是在「拼命努力」的我們
努力完成交付指令、達成任務、達成他人的期待
卻沒有機會反思
「為什麼我要這麼做?」
「做這個、這麼做,我可以獲得什麼?」
「不這麼做,我還可以怎麼樣不一樣?」
「為什麼只能用你的方式,而不能試試我的?」
「為什麼我要照著你說的做,我才是乖的、是好的?」
沒有機會反思的結果,
換來的,就是一直在用同一種方式,
應對事情的我們。

Photo by Rene Vincit on Unsplash
現在,我們把在家裡和學校的情境,
轉換到職場來看。
剛踏入社會時,我們好不容易進到一個公司,
最普遍會有的心態是感激 (而這沒有對或錯的問題)
我們感謝公司願意用剛畢業的新鮮人
我們感恩公司看到我的能力也願意栽培我
感激之後迎來的,就是我們以前那套
「你怎麼說,我就會怎麼做」的方式做事。
因為太過感激,感激到覺得願意被栽培,
就應該各種犧牲奉獻;
覺得這樣做,必定會成功、得到認可、獲得成就感。
後來想想,其實我們也沒必要把姿態放這麼低。
我們畢竟,也是有某種特職、能力可以貢獻的,對吧?
不然就完全不會被看到了、甚至被錄用了啊。
結果呢?
一種情況是,因為你不敢拒絕,什麼都答應,
所以在職場上被當成濫好人,
你人太好,願意做那些,其他人不想做的雜事,
所以一堆有的沒的雜事接踵而來,都交付給你做,
因為你願意 (還有因為你很菜)。
另一種情況是,你總是得不到成就感
因為你太過習慣:
你說我做 > 做完也做好 > 就會得到肯定 (不論是實質獎勵還是言語鼓勵)
這個萬年不變的公式
結果在公司做事的你發現,
所有你做的事情,都只是剛好、都只是理所當然而已,
並沒有人會為你鼓掌、沒有人會肯定你、
也沒有人會跟你說,你做這些,會帶給你什麼
你就越來越覺得,工作實在太沒成就感,
爛事一大堆,做了也不是為自己,
加班加得要死,也沒有被看到,背後所付出的努力。

Photo by Matthew Henry on Unsplash
我還有經驗是,在職場上,
常常被老一輩人 (可能) 無心的玩笑傷害到
啊你就菜,這些都是過程啦!
> [內心os] why 當新人,就注定要那麼慘?
.
啊那個誰跟你一樣年紀進來,也待了快五年,你會習慣啦!
> [內心os] 被洗腦公司超好,大家都待好久,
但後來發現根本不只文化有問題,還牽扯到道德原則
.
啊你這個做這麼好,運氣好、剛好而已啦!
> [內心os] 怎麼不是我能力好,所以能做的比別人好?
這麼不被看重,為什麼要錄用我呢?
就這樣,所有我做出的努力,
沒被看見就算了,還被硬生生地丟到地上踩了好幾回
我認為那時的我,並不是要求什麼獎賞或讚美,
我只想要被尊重、被重視,且感受到大家一體同心而已。
我到現在都覺得很莫名,明明大家都是做同一單生意,
為什麼要這樣,用講反話的方式激勵 (數落) 他人呢?
這樣到底achieve了什麼?好困惑。
所以,如果你有和我類似的遭遇,
大概不用過很久,
就算抱持著再感恩的心,
有多大的願望、憧憬,想要做出來,
對這個世界有貢獻
那些曾經也好偉大的「夢想」,
也會被不斷的打壓、數落、酸言酸語,
摧毀到不知道何去何從吧。
然後漸漸的越是努力,
卻越感覺不到我們在這個社會上的價值
然後就更加的迷茫慌張。
我們先回到一開始討論的「你做我說」來看。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
「你說我做」基本上
就是個「滿足別人」的過程。
這個公式,
究竟造就了什麼問題?
#你說因為我是小孩啊,所以我要聽話,
大人講這些話,是為了我好吧,
我要這麼做,才會被這個社會喜歡啊。
#你也會說,因為我是學生啊,
老師是為了讓我有好成績,
所以叫我照著他們說的做,應該沒錯吧,
累死、不喜歡,都會過去的吧,
只要熬過,上了大學、出社會,
我就能出人頭地了吧。
#再加上儒家思想的薰陶之下,
為了要維持社會和諧、人要以和為貴
所以「照著做」就是最好達成以上的方式
照著指令 > 他人不會失望 > 人與人氣氛不會不好 > 世界和平
#選擇最保守的「照做」,反正大家都這麼做,
好處確實是不少吧。
但,這樣選擇保守的結果是,
你一直以來,都是「被選擇選擇」
延伸閱讀:【閱讀療傷】人生比拼命工作更重要的6件事 (上)!給現在對未來迷茫、徬徨的你
因為沒有機會去反思和判斷
我們「這麼想、這麼做」的原因,
只是盲目的,遵照「你說我做」的公式在滿足各種人
導致你一直沒有 #機會 #能力 #想法 #勇氣
正視 並且 選擇「你想要的」,
做「你喜歡、適合你、你享受的」。
其實很多時候
不見得是因為你做不不到
只是因為你「沒想過」
所以「不知道、不敢做」
而當你越是年長,
個性越來越鮮明、喜好也越來越明顯的時候,
有人再叫你一定要這樣做、那樣想,
才是對的、才是好的時候
你就呈現了:
明明心裡超級不甘願,身體也提不起勁,
卻為了要繼續的,像以前一樣的滿足別人的要求
(不管是為了氣氛和樂還是孝順還是其他原因)
#而甘願的委屈自己的情緒、喜好、理想
#而成全你認知上的和樂融融大局
你會發現,很多 (或者大部分) 的時候,
你用再多精神心力達成別人交付的事項,
做的再怎麼讓自己滿意,
也還是沒辦法讓他人滿意。
這時,單純又善良的你,
甚至還覺得大家都是人,
應該不會做出什麼「對他人不利」的事情吧。
我不幸的遇到一段職場經歷是,
當我和我組員已經盡全力滿足所下的指令
(且已經 go above and beyond了),
卻一而再、再而三地,
被否決、嘲笑和批評的一無是處,
並且還是反反覆覆的,被無上限綱的要求我們繼續
/
剛開始的我們,不停地認為,是因為我們還菜、還不夠努力,
所以只好持續的鞭策自己,一定要弄出個所以然來。
結果到頭來,資料蒐的越多,才突然發現,
根本是公司制度和文化的問題
/
提出要我和我組員做的事情,公司根本沒有打算要進行,
他們早就有既定的(仿擬商品) 計畫,只是想要蒐集我們做的東西,
當成一個證據,證明東西是有個過程產出的吧 (離職後的推測)。
你看,當時的我們,不停地被否決,
明明是公司整個環境、文化和制度的問題 (外在因素)
我們卻還不停地認為,是我們不夠好,是我們的問題 (內在質疑)
多傷人啊,後來想起來,
那時的心理壓力和煎熬,讓我們身心理都出狀況,
根本不值得。
更多的是,很氣自己當時不懂的分辨,
是自己還是他人的問題。
因為到頭來,還是得聽他們的話,無力去抵抗,
只能繼續埋頭苦幹,證明自己,
也只敢在心裡抱怨哀號,也沒辦法改變現狀。
看到這裡的你,
是否也因為經歷過上述那些種種,
而總是不開心、不甘願,
情緒還常常因為這些狀態,起起伏伏呢?
也許在好的工作環境時,這種努力不懈還可以挺你度過日子,
因為至少你是開心的、享受的、感覺起來(認為)是值得的。
但是在很toxic的工作環境時呢?
他人越是push你做你心不甘情不願的事情,
你明明知道你不想,卻只能照做
所以造就了你的 #情緒不平衡 #不舒服 #不快樂。
#你的情緒,已經在用低潮、不開心、不滿意告訴你:
其實我真的不想這麼做,我好累,好想休息,放過我。
.
#你的身體也在用累、痛、失眠、生病,告訴你:
我不想這樣、我想停下來。
.
#但是你的心理認知、價值觀、思考邏輯一直都是:
不行不行,我還是要繼續努力才行
-應該是我不夠好,所以才總是事與願違,會更好的
-應該是我年資太淺,前輩也是這樣過來的,我總會到達的
-應該是我還不習慣這個公司的做事方式,撐住會更好的
-應該是我被看重吧,所以才叫我做這做那,別人可能還沒機會就這樣反反覆覆的拉扯,
越來越超乎你身心理,可以負荷的壓力但你沒有要改變狀態的意思,
繼續埋頭苦幹,因為傻傻地相信總有一天會好起來?

Photo by Hernan Sanchez on Unsplash
這些拉扯,親身經歷過,
坦白說,我也很想回去安慰當時的我。
畢竟我也是在台灣長大、求學、工作,
(還有點不利的,有著偏內向的個性)
跟大部分人一樣,
我也習慣性的求和樂、求認可、怕衝突,
認為「反正照做、不要忤逆」,
可以讓大家都開心,
那就這麼跟隨,才是讓社會和諧的方式啊
畢竟這樣,就可以證明自己是好的吧。
可是越是回想起來,越是覺得
許多人在講話的方式,真的好刺耳
#為什麼我明明就有努力,才得來的成果,
你卻要說只是剛好?剛好什麼?運氣好?
↓
> 就是因為這個邏輯,我總是覺得我還不夠努力,
就算努力了,達到目標,也不敢休息,享受一下成果
.
#為什麼你叫我做這些,我都要全盤接受,
明明就不在原本談好的工作內容?
(這裡的情況是,要我做另一個產業的事情這種差異)
還有什麼叫做我就是菜、所以應該?
↓
> 所以曾經我一直以為自己就是爛草莓,
只是還不習慣某公司做事方式,
而逼迫自己努力接受,說服自己只是過渡期,
結果換來的,就只是他人更無限上綱的要求而已
然後,
我還養成了那種「大家好,我就好」的個性,
心理認為是,這樣別人才不會覺得我難搞,
才會想要跟我共事、才會覺得我人好
所以一直以來,
我總是在照顧別人的需求下生活著。
這樣風險卻是,
我把我的情緒決定權,交付在別人身上了。
#在團體中,要做決定時,
我都笑笑的不出意見,只要大家選擇好
(尤其是個性特別強勢的人好),
那我就舉雙手贊成,大家開心,
我就開心。
.
> 但哪有這麼順利,常常,
只要有人表現一點情緒,
我就很擔心自己是不是哪裡沒做足,
所以會趕緊說話打圓場,希望氣氛回歸和諧
.
> 這樣下來,每每社交後,
都不知道自己是開心還是不開心,
而且還會開始prefer獨處,報復性的使用自我決定權
#在等待訊息、回信的時候,
只要超過一定時間的等待 (大概一小時?),
我就開始擔心,是不是自己哪裡做不好?
是不是講錯話、讓人家不開心?
想著完蛋了,會不會整個東西其實都很爛?
我是不是問了很愚蠢的問題?
.
> 但其實,人家就只是規劃這段時間不回信,
在忙別的事情而已啊
.
> 收到回信後,明明就是正面評價,
心情起伏卻因為那段等待的胡思亂想,
而無法好好接受自己有能力把事情做好的事實
這些敘述,
都是持續且真實的發生著。
把情緒的主導權,放在他人的開心與不開心身上,
導致一直以來,
我都是處在兩種極端的情緒裡,沒有中間情緒:
#超級開心 (都是短暫的一兩個小時,有罪惡感的開心)
v.s.
#很焦慮、很悲觀的不敢開心 (除了開心以外的時間都是)
但後來,我突然意識到:
我其實是有選擇的。
我只是「選擇」把精力和能力,用在留意別人的需求上,
因為我認為這樣的我,
就是好的、就不會被討厭、就不會被拋棄。
所以也導致我一直都「選擇活在」
#滿足他人的希望 #希望獲得他人肯定 (或不生氣) 之中
進而得到短暫的平衡快樂

至於我是怎麼發現,
我居然長期把我情緒決定權,
放在他人身上、任由他人的情緒和行為決定的呢?
那就要回到這本書的內容了 (鋪陳好久)。
首先,我們要先了解「你說我做」這個邏輯,
已經不適用在懂事的你身上了。
你說我做、有條件式的愛、有條件式的努力,
是普遍大人,為了更好(輕鬆)的教養孩子,
而說這種讓年幼的我們「害怕」的話去「聽話」。
因為年紀小、因為不懂,
因為我們也不知道要反思,
我們會全盤照做所有的指令,
不管我們想不想、開不開心、喜不喜歡做,
「做就對了」是我們的原廠設定。
可是就是因為這個原廠設定,
導致你連到了出社會,在職場上工作,
都還被做就對了的認知給綁架
一直在滿足別人的期望,
而沒有一刻,傾聽自己真正的需求。
舉個例子,
當有個人把所有事情撒在你的地上、
要你馬上全部整理好、撿起來的時候,
你可能會很氣憤,覺得憑什麼用這種態度對你,
而且給你的時間那麼短,不加班怎麼做的完?
我們能做的,
也許不是去期望改變他人對待你的方式 (i.e., 撒在地上)
也不是期待改變整個職場的生態 (i.e., 叫你馬上全做)
但是我們可以學會表達自己的立場,
學會劃出自己的界限。
.
你可以先學會判斷,
哪些事情是你可以做、可以負荷 (尤其是情緒上的),
哪些是你不能,
並且在埋頭苦幹之前,
先向交付給你的人討論你的做法,
同時討論你覺得有進步空間的地方。
打個比方,你也許可以這樣說
.
謝謝你看重我,把這些事情全部交付給我。
我會用x, y, z這三種方式,把 1~10這些在期限內做好,
不知道你覺得是否妥當?有哪裡需要調整再跟我說。
然而11~20 是我沒辦法在這個期限內完成的,
如果你多給我一周,我可以把它全部處理好,
或是可能要請你分配給同組的同事做,可能比較快完成。
.
另外,我希望你下次是否可以不要撒在地上,
因為我覺得不被尊重。
你忙,不用走過來我這裡沒關係,
你可以把它放在你桌上,
我走過去拿就好,這樣你也比較方便。
我知道,這個例子有點極端,
而且也不是每個老闆、同事、主管都是可以這樣溝通,
畢竟每個職場文化也不同
但是如果你真的遭遇太多的不滿、不尊重和權力濫用,
而需要溝通的話
你一定要讓對方看得出「你的界線」在哪裡,
並且「提出替代 (解決) 方案」來討論改進方式。
這樣的溝通,
有時候要技巧性的用 in their best interest (對他們有利)的方式說,
這樣那個對你總是予取予求的人
「也許」有機會理解到你 (看似) 在為他著想,
進而體會「互相」是好的,所以開始學著尊重你。
這麼做的好處是
#你劃清你的界線,別人才能知道你能負荷的工作量
> 你不是沒能力做、不想做,而是時間不夠 (或其他原因)
> 你不用為了證明自己,通通承擔,加班加到死
.
(畢竟過度努力其中一個症狀,就是寧願證明自己,
也不願意顯現自己的不足,結果把自己 burnt out,得不償失)
#你表明你覺得不舒服的事情,別人才知道怎麼改進 (如果他人願意改進)
> 你不是針對人,而是針對他做的事,他可能只是沒意識到、只是習慣
> 你不用再一直壓抑情緒,因為你說了
.
如果情況改變了最好;
沒有的話,大概也是時候走人了吧。
因為,
他不改變,是他的界線,
而你提出的建議,是你的界線
你 (對方) 可以提要求,
對方 (你) 可以不接受。
這是互相的概念,所以找到平衡,
你才能過得不那麼壓抑,才不會把自己累死。
這個邏輯,也同樣可以套用到友情和感情。

Photo by Jason Dent on Unsplash
再來延續情緒的話題
很多時候,你我的迷茫和徬徨,
都是因為情緒的不穩定而間接被觸發的。
#一路都在滿足他人的希望
#永遠都把自己看得比別人重要
> 你的需求沒有被滿足,不平衡就產生了。
當你把自己的情緒,
交付給他人、職場、甚至讓社會 (成就) 來決定
你就犧牲了自己情緒的主導權了。
畢竟你我偶爾都會有負面情緒的啊,
我們越是克制 (為了求和)、覺得這樣不好、不應該、
被發現後會被討厭,
所以拼命的努力迎合他人
時間久了,就只剩下滿滿的委屈和不甘心了。
情緒就像個小孩,當你可以看見它、理解它,
它就不用花很多力氣大吼大叫吸引你注意。你也可以在剛發現它的時候,先安撫它,
而不至於到他已經過度巨大、難以控制的時候才被你發現那樣,的確就會出現你不喜歡的失控感。
【過度努力】-周慕姿
所以如果你的迷茫和徬徨持續太久,
此時我們能做、也該做的,
是先看見和了解自己情緒的pattern
↓
是生氣、不開心、不滿、委屈、
不甘心、痛苦、還是?
↓
什麼時候不開心?為什麼?
什麼時候低潮?持續多久?起因可能是?
遇到什麼時會委屈?什麼人事物引起的?
以此類推
↓
了解原因後,分析解決之道:
與觸發你情緒的人事物討論?
清楚建立你的界線,並讓他人知道?
上述都行不通,離開會不會改善?
重點是,因為人生是你的,
情緒也應該由你自己掌控。
雖然賺錢很重要,但是經過疫情這兩年,
我的體會是,沒有了身心靈的健康,
再多功成名就,再多的錢,
都抵不過身體、心理健康的重要
擁有健康的資本,你才有探索世界的美好的機會,
還有和你所愛的人共享活著的時光啊。
而且其實,很多時候,
你的不開心、不甘心、委屈,
都是來自於「得不到開心」而來的
# 何不換個角度想:
如果能讓情緒,長期穩定的「保持在平衡的狀態」,
那是不是,就不用一直「追逐」平衡了呢?
所以,劃出界線,不要再無止盡的退讓和犧牲,
那個別人,才不會越線、隨意貼標籤、定義你
而你,才有機會,拿回人生主導權,
開始尋找你想過生活的方式
在這個的同時,你也拿回了,
掌控你情緒的權力。
你想想,
如果你都不捍衛自己的需求和保護自己的情緒,
你還奢望誰來幫你滿足和照顧你呢,對嗎?

Photo by Zakaria Ahada on Unsplash
4. 微調界線,選擇適合你的人 / 生活
自己想要的生活到底是什麼呢?
【豪斯醫生】觀後心得 -貝莉
.
最終發現,這是一生的課題。
.
呈現的樣子,想做的選擇,別人的看法。
其實它會隨著時間推動,每段時間,就會多點微調。
仍然記得,
我開始認真思考 #自己喜歡的生活 這個課題,
是從上面敘述的那段可怕職場經歷後,開始的。
想當然的,我不是在那段職場經歷時,
就有幸的接觸過度努力這本書的
(那時還沒出版啊,不然我現在可能不會在澳洲了?)
不過我還是有我劃清界線的作法
除了多次溝通但無效,所以決定果斷離職之外,
我還有點極端的,太怕再陷入一樣的職場環境,
直接打掉重練,出國開始新的生活。
只是那時並不知道這樣做,是在劃清界線。
後來到了澳洲,
跟西方國家長大的朋友聊過之後,
發現,雖然他們成長過程中,
也有階段性的升學壓力,
卻至少有足夠時間探索興趣、想要的未來、生活方式,
不像我們總是被滿滿滿滿的考試讀書佔據所有時間。
更重要的是,
對他們而言,讀書也不是唯一出路,
親人、師長對於年輕人講話的方式,
也不會是我上述提到的那幾種
#有條件式的愛 #有條件式的努力和肯定,
更多的是聊天、深談、指引,
用 #鼓勵 #讚美 #肯定 式的給予希望和拓展通路。
我在這種對話過程中,
學到最多的就是 #給予彼此的尊重 #尊重彼此的不同。
這個情況,在職場更是特別的明顯。
我在澳洲留學經驗文,提到過低調的文化衝擊
大家不會隨意 #談論隱私 #假設性的給評論,
因為大家都明白了解
#你所看到的只是一個面向,你永遠不知道那個人經歷過了什麼,
所以在人和人相處中,最基本的界線,就已經被畫出來。
為什麼要提這個呢?
試想一下,
從小到大,從家裡、學校、到職場,
很多時候的很多話,在被講出來的時候
可能都是這個說話的人,
經歷過某些情境,所以知道、也認為,
講出來的話,會為了聽者好、認為會對聽者有益
因為說者的立場是,我經歷過,
所以在說某種話的時候,覺得自己是為了對方好,
講出來是為了「防止」聽者,走上同樣的路,
是在提供聽者最輕鬆的路
.
可是說的人沒有想過的是,
這些話、語氣、解決方法,
不見得就是適合每一個人啊。
#不同情境 #不同時空 #不同人 #不同事
不用會算排列組合,
也應該可以看出這其中,會交織成多少種不同性吧。
西方文化在這點,就相對比較有優勢,
從小被培養尊重他人作法、不窺探隱私的文化,
長大後,也就不會任意給建議、下評論、說風涼話。
當然,人都還是會有需要他人給建議 / 給他人建議 的時候。
但這種情況,
要不就是完全的就事論事,不會牽扯到你這個「人」本身,
要不就是只會發生在,當對方特別講明需要建議的時候,
才會用客觀性的角度,提出不同經驗看法去討論。
而非聽完一方面的敘述,
就馬上給予建議、評論這種。
我們再回到成長過程中,
聽到有條件式的話的情境。
第一階段的沒有界線:
年幼時期會聽到,
你不乖,我們就不愛你了
你再吵鬧,就把你丟掉
我們這麼辛苦養你,你要好好努力有成就孝順我們
我們犧牲這麼多,就是為了讓你有好生活
我們給你這麼多,哪像以前我們什麼都沒有,好好珍惜
↓
造就了你的原廠設定是
#我要乖要成功才會值得被愛
#啊!我如果一點點做不好,就會失去愛、不值得被愛
#他們在吵架,啊!是不是我不乖,那我要怎麼更努力
↓
可是,我們就沒學會分辨,人的成就和值得被愛,
根本不能混為一談。
>>> 我們生而為人,就是值得被愛啊
↓
結果我們學會的是,怕自己沒用、不好,就會被討厭,
所以努力證明自己有用、夠好、拼命滿足別人
>>> 卻忽略,怎麼分辨自己的需求?
然後要怎麼滿足?
↓
更重要的是,我們沒有學會分辨「困境是有分你我他的」
>>> 然後反射性的,把他人的困難當成自己的困境,
滿足或解決不了的時候,還認為是自己的錯、自己不夠好
總歸來說,
這階段沒有學會分辨的界線,
間接地影響到我們交友、社交 (職場)、談感情的人際關係。
我們容易處在一直「追逐、滿足」他人的需求中
↓
委屈自己、沒得到理想結果不打緊,
根本忘記自己是有「選擇權」不這麼做、
不這麼硬是滿足不適合的人的。
第二階段的沒有界線:
升學時期的長期壓榨,
每天都有讀不完的書、寫不完的題庫、考不完的試你會聽到師長說,
你不好好讀書,以後怎麼辦、考不上好學校、要完蛋了!然後每個科目的每個老師,都要求你保持在「最佳狀態」表現,
你當然也就養成了以下的生活方式,來鼓勵 (催眠) 自己
↓
#我不會讀書=考不好=沒有未來=好可怕
#啊!所以我一定要繼續讓自己進步,好,還可以更好
#只要有時間,我都要用來讀書,我就會成功!
#累沒關係,總會雨過天晴,以後生活會更輕鬆
.
但是那時候的我們,根本沒空閒時間思考,
壓根沒有考慮過這些對話,
對我們的未來,會造成多大的影響
↓
然後這樣的生活方式,一路用到了大學,還勉強通用;
但到了職場呢?還有其他部分的人生呢?
↓
#一種狀況是,因為以前時間都被塞滿滿,
在職場卻不見得,所以一閒下來你就慌;
# 另一種是,你工作以外的時間,
突然就沒了支柱,不知道要做什麼,但也不敢休息,
甚至是做你有興趣的事情,就怕沒有生產力。
.
>>> 彈簧在過去被拉的太緊繃,
所以突然之間,沒有人逼迫你要這麼緊的時候,
你就完全記不得,自己的努力,都是在為了什麼?
↓
# 再來,無形中那些話,在我們腦中形成了,
一種很想有成就卻不知道怎麼達到所謂的成就,
對現實無力卻又不知道從何努力的不平衡感,
因為,我們以為沒有達成一定程度的成就,
就是不成功。
.
>>> 但實際上,什麼是成功?要怎麼衡量?
尤其是對於剛畢業的學生來說,
一切都是剛起步,當然沒辦法「馬上」有成就。
這個階段的沒有界線,
我們沒有學會平衡生活,
所以
在我們突然拿回所有的時間之後,
怎麼用好像都「看不到收穫」,
也總覺得用的不夠精準
所以一直在現實與理想中拉扯。
分析這些,你問我,
難不成我是在跟你說,
要出國才能改善這些狀態嗎?
當然不是。
我只是剛好在這個環境,讀了這本書,
然後開始有了啟發,
進而觀察、反思,然後有所體悟。
你也可以先從閱讀各種書開始,
了解自己內心,最需要解決的問題,
然後找出解決方式。
而我寫下來,
是希望這樣的分析,至少能有一句話,
能讓人生處在不同階段的你,
獲得一點力量,然後有繼續走的動力。
不知道怎麼排解的情緒,
我的習慣是,找到一段能支撐我再繼續的文字,
讓我想著至少我是被理解的、我不是孤單的,
然後就能重新振作起來。
這是文字的力量,不管你認同了多少,
只要有一句話,可以讓你覺得你不是一個人,
那我也很滿足了啊。
回歸正題。
所以這兩個階段沒有學到的分辨界線,
可以怎麼改善呢?
劃出界線,又對人生有什麼益處呢?
而改善方法,就是先了解造成的原因
因為這兩階段的模糊界線,
很容易讓我們「一頭栽進」兩種狀態,
進而影響到我們對生活和對人的複雜情緒。
在有條件式的言語下長大,我們也很容易用同樣方式,
施加在他人身上。
在朋友、感情中,我們常用自己的角度去看對方的事情,
只要對方說或做的事情 (當然,這裡講的是合法合天理的狀況)
不符合我們的期待
我們就容易說出「你再不怎樣,我就不怎樣喔」之語,
結局壞一點,可能這段情誼就破局。
可是我們沒有理解的是,
不符合我們的期待,本身就有點問題,
畢竟那是我們「投射自己的期待」希望對方滿足你,
但他有他的想法和使命、他喜歡他在做的事情、那使他開心。
我們要學會理解的是,分辨你的「不愉快」,
是你的投射,還是其他 (像是態度不好這種)?
然後進而溝通 (下一點會談),而不是用冷暴力「威脅」。
反之亦然。
我也經歷過幾場沒有好結局的友情和戀情,
友情部分,通常比較曖昧不明,比較常是時間和空間的轉換,
自然就轉換成不同的模式相處,不見得是因為結局不好。
.
只是有一段時間,我腦筋轉換不過來,
一直覺得自己沒辦法把所有人都留住,
還試圖用不同方式,緊緊抓著所有的線。
.
但後來才發現,
大家都有自己的人生、會發展出不同的喜好和生活,
朋友這麼多,能在你人生中,扮演的角色也很多,
只要選擇適合彼此的「相處模式」,彼此舒適就好。
.
#總有些人就是適合跟你聊的天南地北
#有些人就是適合探討某種共同喜歡的議題
#有些人就是適合偶爾交流,但是話題有意義
to name a few.
/
感情方面,反思之後我認為,自己也曾是那種,
喜歡用激將法,來達成自己目的的另一伴。
不代表我就是不好的另一伴,
就只是當時的我不曉得怎麼分辨,所以也不懂得好好溝通。
我也曾不斷地給予各種意見,因為 #我是為你好啊,
卻沒想過對方可能只是要一聲鼓勵,或是傾聽,
導致不愉快常常發生,最後就沒有好結果。
在職場上,就像我說的,
雖然曾經被那些老一輩的人,講的話傷到 (走心了),
後來發現那是因為,他們只是站在他們角度看我的事,
而不是真的了解我這個人之後,才下的評語 。
但想想,他們這些人,對我的人生並沒有多大的意義,
所以我根本沒必要放在心上。
雖然我們也沒能力,去改變職場生態,
至少我們可以學會「分辨」哪些話可以「不用走心」。
當有人對你 #不尊重 #不禮貌 #要求無限上綱 的時候,
先分辨哪些話,是合理、合邏輯,
而哪些只是 (所謂的) 玩笑,用來激勵 (刺激) 你,
希望你能做更多的言語。
不然,現在的你,可能就是以前的我,
總是把每句話都放到心裡
但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哪裡做得不好、
還分不清所以到底要怎樣努力?
沒分清楚,
把情緒帶回家,不僅影響生活品質,
也越來越促使你不想上班啊。
找到方法改善自己腦袋的思路,
這樣的狀態,才有機會停止無限循環。

Photo by Krzysztof Kowalik on Unsplash
因為分不清界線,也當然就分不清「情」與「理」的差異,
導致沒辦法好好把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表達出來。
記得我上面說,
有好幾次,我會胡思亂想各種情況,
想著為什麼他人都不回我的郵件嗎?
就是因為我們沒辦法完全理解,
他人有他人的處境,甚至是困難
所以才常常把該用理性情緒回應的事情,
轉而用情緒化的方式來表示不滿意。
只是後來工作後也發現,其實自己也有既定的「工作行程」,
我不馬上回覆他人的郵件,並不代表那個人說錯話、做錯事,
所以換位思考,我何必在等不到郵件時,
用這種方式嚇自己呢?
很多時候,我們投射的期待,
是需要靠溝通才能讓彼此了解的。
我們要練習判斷:
有時候對方拒絕你,並非他們不在意你,或是覺得你麻煩,
而是他們當下有困難,也有自己的需求。
有些人的拒絕,的確可能是因為不在意你;
但有些人是因為有困難。
練習判斷這些,
你可以知道哪些人覺得你重要、在意你的感受,
而花時間在那些人身上遠離那些不在意你,
【過度努力】-周慕姿
甚至只把你拿來滿足自己需求的人
你不用勉強自己迎合每一個人。
不管是友情、感情、職場上,
我們可以先upfront的畫出自己的界線
像是 #不喜歡談論的事情,也不要去要求別人或窺探隱私
然後當有人越過你的線時,
你就可以 #用你自己不這麼做的例子,要求別人不這麼做
或是 #胡思亂想的時候,先理清自己的情緒,
分清楚你的思路 > 究竟是於情不滿還是於理不滿?
然後,再和你糾結的對象 (或事情),
解釋你的「思考路線」
這樣對方就有機會「分享他的思考路線」,
達成「溝通彼此界線」的目標。

Photo by Melinda Gimpel on Unsplash
分清楚人、事、物,他們相對之間的dynamic,
你才有能力把精神和力氣,
「選擇」把比例拿捏好,用在對的事情上
畢竟,就像貝莉說的,
#釐清想要的生活方式是一生的課題
我們唯有先了解讓我們困惑的部分,
找出箇中奧秘,並且試圖理清
如此以來,不管時間和事情再怎麼推動,
我們才有空間,不斷的做微調,
調整到最舒心的方式生活。
這是一篇好長,而且好抽象,
但卻覺得是很重要的概念想分享。
打打刪刪了好幾回,始終有那麼些語句,
覺得描述的不夠精準到位。
如果你有幸的,跟著我的相對論 (haha) 看到了這裡,
希望能帶給你一些啟發和收穫吧~
總結:
你要先學會劃清界線,
才有機會維持平衡的情緒 (而不是一直追逐情緒的平衡);
而界線畫出來之後,你才有空間,
理解所有人事物,都是相對的概念,
換位思考,學會溝通,
你就能大幅降低把事情看的太嚴重、太personal的機會。
更重要的是,
也就越能了解每個人 & 你自己的界線在哪裡,
選擇出你最喜歡的方式和人過生活。
我們下篇見啦 🙂
Che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