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The ultimate manifestation
- Abraham
is control over the way you feel.
被別人批評和質疑能力時,我總是「太走心」?
今天文章是全新的系列,我們要來回答讀者的發問。
這位讀者在讀完我之前寫的「閱讀療傷」系列文之後,
跟我述說了一段,總是不小心被他人質疑的話而走心的小故事
詢問我,面對這樣的情境時,
我會如何實際運用「劃清界線」來讓自己不走心。
延伸閱讀:【閱讀療傷】人生比拼命工作更重要的6件事 (中)!給現在對未來迷茫、徬徨的你
我覺得讀者提出的這個問題,應該很多人都有遇過類似的情況,
既然難得被發問,我決定好好寫一篇文章,
來分享給大家,我如何從深陷這樣的困擾中,
漸漸學會「不要一直被一句無心的話」而傷害。
*Disclaimer 經過多年的自我探索,
我終於慢慢學會如何「真正的不走心」,
這裡分享的思路,純屬大量閱讀心理學書和文章後的體悟,
而非由專業心理師的角度提供任何醫學知識。
今天會分享每當遇到被人批評和質疑時,
我會「這麼思考」的5個思路,希望能對你有點幫助。
那麼,我們就趕快開始吧!
解決事情的方法,要先回到了解問題的根本
讀者的 A 故事,(稍微編輯過後)是這樣子說的:「面對父母的各種評論,我以前都是默默接受、忍氣吞聲,明明他們講的,跟我想的和做的根本不一樣,但是我只會在心理生氣沮喪。現在我終於學會站出來為自己發聲,但是我回覆的語氣卻可能語氣不好了點,所以我一講出來,他們就用一種奇怪的態度表現:啊原來你生氣了!然後開始用他們的方式討好我。我就覺得,為什麼我表達了卻沒有溝通和理解的空間,而是只有我自己默默生氣或他們知道我生氣了所以開始補救,這兩種結果。所以為了不要有奇怪氛圍,我只好都不講話,但其實就算這樣,他們還是很會說,啊我總是在生悶氣。」
還有一種 B 情況是:「家裡的長輩,總是講很多有的沒的表達他們的關心,我都理解,可是他們每講一次我怎麼還沒這麼樣做、那麼樣做的時候,我就好委屈。明明我已經有在準備了、有在努力了,跟他們解釋他們也沒聽懂,在他們眼裡,反正就是只要沒有『結果的產生』什麼努力都不算數。我就覺得,我的努力之路已經很顛簸了,還這樣三不五時就被質疑,真的很揪心,然後我臉色就會明顯下沉和垮掉,但我也沒辦法說什麼,就是長輩啊,我也知道不需要走心,但就是走心後我也很難走出來。」
所以我想問的是:「是不是成為大人了,就不會對事情這麼走心?還是就能對這種質疑的情況,應對自如?那你覺得,這樣走心,是不是就等於不成熟,為什麼我好像總是對這種小事,反應這麼大?我要怎麼才能至少不表現出我講不得?」

我那時的簡短回答是,我也有類似的成長經驗,
總是被長輩自以為是的評語,傷的體無完膚。
明明就沒有發生的事情,卻被講的好像犯了滔天大錯一樣。
然後,心裡明明很想反抗,卻怕他們更生氣,
怕被趕出家門,怕沒飯吃,怕不能去上學會被笑,
所以能做的只有「節屎面」,忍著情緒聽些罵,回房間才哭。
又或者是,小時候周末起床,明明就也沒做錯什麼,
卻感覺長輩好像都不太搭理我講的話,是不是在生我的氣?

但也就從來就不敢過問是為什麼,就只是把這個邏輯輸入自己的原廠設定。
所以,帶著這些「未處理的情緒」長大,到職場,
甚至是面對自己的各種友情、感情、親情間的人際關係,
除了發現自己「不知道怎麼排解舊和新的情緒」之外,
也發現自己在無形中把「同樣的情緒」,帶給別人。
而出社會後,
我就一直在追求當一個「穩定的大人」
因為印象中,幾個小時候當榜樣的大人,
給我的感覺都是他們總是「很穩定」,沒有事情會影響他們。
有這個期許,基本上就是因為知道自己常常會走心,
不論是任何自己、他人、公司、環境、社會等等的事物,
都會因為發生的一件「小事」,觸發那個「最糟情況」的思路。
後來認知到,所有事情的解決方法,都要先回到了解問題的根本。
換句話說,我們要先了解走心這個結果,
是怎麼樣的思考邏輯而導致的。
這個認知的開始,是因為聽了一集美國的Podcast而有很大的啟發
那集的內容,是講者在分享她們和諮商師討論到如何「穩定情緒」這塊,
幾個女生因為要開始建立自己的未來家庭,
不希望自己還像往常那樣,總是有大大小小的情緒起伏擺動,
因為這樣,不只會影響另一伴的情緒和生活,
對未來小孩的影響,可能也會很大。
.
而諮商帶給她們的收穫,是帶她們先了解「和父母之間的關係」
.
換句話說,是先要她們了解自己「某個情緒、某個行為、某種思路」
是「從誰身上間接模仿而來的」;
唯有這樣的認知,她們才能體會這個表現對於他人的影響才有機會進而改變。
這裡聽 :Asian Boss Girl Podcast - Episode 117: Doing “The Work” With Jenn Im
以剛剛周末起床,發現長輩好像都不跟我講話,
我就認為我做錯事的例子來說:
<我帶著這個思考邏輯,用在職場和人際關係上,
導致只要他人不回我的訊息,
我就是擔心和焦慮是不是我講錯什麼話>
.
<但後來我發現,大家都有自己的情緒和事情要忙要處理,
長輩不跟我講話,明明就有一百種其他可能性,
我卻只有單一的思路想著是我做錯事。
他們可能是他們在專心在做的事情當下,
或是因為是周末,所以他們享受一個人時光不講話>
.
但這個理解的過程,是反推後才理解的:
<我現在,享受一個人的時光,在專心做我的事情不想講話,
另一伴卻跟我說,以為我在生氣,他不敢靠近我。
我才驚覺,原來自己無形中散發了和長輩一樣的氛圍,
影響到他人的感覺。
–
因為這樣雙向的領悟,我知道自己這些行為,
跟長輩當下的出發點一樣,可能有各種解釋,
只是感受的人沒有辦法分辨。
–
所以因為有這樣的體悟,我才有空間找方法改善。>
我開始學會分清楚
1.「我 - 當下」
2. 「長輩 - 過去」
3. 「他人 - 外在、客觀因素」
而
這三個角色,產生的所有化學變化都是單一事件,
沒有必要混為一談,因為這樣情緒負擔會太大,
不只影響自己的情緒,也影響他人。
這樣的理解,需要透過很多事情,
反推到問題最根本的源頭,才有辦法找到方法解決
而很多的源頭,
都是要先去找到那個你「沒處理完的情緒」。
同樣的,我的童年「各種被誤會」的經驗,
讓面對被質疑能力這件事,很難不走心
但是我們反推一下,就會看到:
<過去被長輩誤會,我無法反抗,是因為「怕」很多事情,
而這些「怕」的起源,都是因為「我還小,沒能力,只能服從」>
.
<但是現在不一樣,我有知識、有軟硬實力、有財力支撐,
我如果還是再被長輩誤會,我會「選擇」講事實和道理和他們溝通,
因為我不再怕他們生氣而把我趕出家門、怕我會沒飯吃、不能去上學>
.
<更重要的是,我開始理解「對方可以提要求,你可以不接受」的道理
而,小時候的我,只是因為不懂其實可以不用全盤接受人家講的事情
–
只是因為我們不懂,我們會認為這樣的溝通方式是對的,
聽著聽著,就學會什麼事都聽到心裏去這個思路。>
.
但,我們因為怕大人更生氣而不敢反抗,
其實也就先在反抗前,先預想了他人生氣怎麼辦這件事,
所以也就忘了,我們是 「 可以選擇 」 反抗或是不認同的。
了解這樣的問題源頭、思路的產生,
我也就更好的掌握「 如何選擇不對他人的質疑走心」這個課題。
這邊當然不是要批評或是抱怨長輩的不好,
也不是要提倡大家,在成長過程中去拼命的反抗
我們要理解的是,
「修正自己的想法跟觀念」是一輩子的課題,
因為每個人的知識和見聞,都是隨著年紀一直在累積增長
所以雖然「長輩講的,是他們認知裡面對的」
但不代表「我們要覺得那是對的」
同樣的邏輯,
套用到更廣泛的情境看就是
「他人講的話,是他們看到的、認為的」
所以我們「不需要選擇認同,更不需要選擇放心裡」。
我們選擇「用什麼情緒、行為、思路回應」,
才是最重要的。
我們討論完怎麼找到問題的源頭,
接下來就是解決的辦法了。
因為人生,就是充滿了各種高低潮,
導致「追求當穩定的大人」這個期許,
常常都在跟著情緒的起伏而徘徊。
直到學會改變思路,我的人生,才產生了幾個重大轉變,
我才開始體會到,原來真的有方法可以穩定情緒
就像標題闡述的,
改變思路,是我個人認為,
最快、最簡單的,你我都能做的事情
而且人生真的會更快樂!
除了在面對各種人際關係之間都適用之外,
因為情緒的穩定,也迎來了更踏實地過生活
雖然是純屬經驗分享,希望你也能因此受惠。
*註:以下5個思路標題的「你」,指的是所有你以外的人;「我」,指的是你自己
思路1:這是你對事情而有的情緒和反應,不代表就是我的責任
現在遇到事情的時候,我會說,先把自己抽離整件事情,這樣你就能快速看分辨我當下的感受「主角是誰」。
舉例來說,讀者描述的A故事,大致可以推測是父母對於讀者呈現在他們面前的狀態不太滿意,所以才會有許多評論。
/
而讀者的情緒,可以分成三種階段:(一) 忍氣吞聲,但不甘心 (二) 終於學會發聲,但結果不盡理想 (三) 所以又退回不發聲,無可奈何,而因為讀者想要達到的「溝通和理解」一直沒有達成,所以才會一直在這三個階段循環,也就是所謂的「一直走心」。
所以我給讀者的回答是,下次遇到這樣的評論的時候,可以試著先把自己抽離,假設自己不在這個父母因為不滿意的評論之中。這樣一來,應該就可以馬上分辨「父母當下有的情緒,是他們對於看到的狀態的感覺,他們進而呈現的反應,是他們的不滿」,「並非因為『我』做了什麼,或沒做什麼,導致他們不滿意」。
他們的評論,是他們的感覺,是他們決定要呈現出這樣反應。所以既然你不能控制他們要這樣想,那麼你並不需要去回應、承擔照顧他們情緒的責任。
但是你可以選擇溝通,因為你在意、你愛他們。
所以你可以學著詢問他們究竟在期望什麼,並告訴他們,你會試試看,但是下次請他們「不要吝嗇的直接告訴你他們的期望」。
唯有把自己的目標,也就是「想要獲得溝通和理解」的訊息先傳達出去,
才有「被理解」的機會
↓
如果嘗試過還是無效,那更是印證了:
他人都不在意你的情緒,你更是不需要承擔他人情緒的道理。
反之亦然。
同樣的思路,也可以套用在職場上。
假設今天遇到一個專案,我把需要完成的事情做好,我再三地確認過專案的走向,我不斷徵求整體意見去做修正,我也已經went above and beyond了,最終你還是覺得我做的不夠好,質疑我的能力,還給予帶有情緒字眼的評論。
那我就把自己抽離來看整件事情。
既然我確認我自己能做的都做了、能問的都問了,你還是不滿意這樣的成果,那可能性就只有:要不就是你沒有溝通好你到底要的是什麼,不然就是你的期望一直在改變。
而我不會通靈,我也盡全力了,你還是質疑我的能力,呈現出不滿意的反應和情緒,我也沒有辦法承擔起你對這樣反應的責任。但我會說:sorry you feel this way 但是下一次再合作時,我們應該更坦白溝通彼此對於專案的目標和做法,這樣也許就能改進你我對於預期呈現結果的落差。

Photo by Calvin Hanson on Unsplash
我們很容易看不清楚事情的界線,所以先學會把你自己抽離事情,分辨情緒是哪一個方向來的。
在慌亂的處境和複雜的情緒中,把主角分辨清楚,能夠幫助你決定「你想要怎麼感受、回應、並承擔多少責任,還有決定要讓這些如何影響你的想法」。
思路2:你不知道我經歷過什麼而這樣評論,我也沒必要放心上
之前在澳洲留學文有提過,你很少會遇到澳洲人,或者是說西方人,會隨意地對你這個人下評論。
主要是西方人,很在意他人的隱私,知道他人呈現在外面的樣子「都只是他這個人的一小部分」,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 battle,你不能就你看到的樣子去評論。除非你跟一個人24小時相處在一起,對於他的祖宗十八代都非常的了解,你也才有可能對於這個人了解了多一點點,但就算如此,這樣的認識並不代表給了你傷害他人的權力。
而台灣人說好聽點是很熱心,尤其是老一輩的人,但in my opnion其實很多「看似為你好」的評論,其實都很不負責任。
舉例來說,早餐店阿姨或是修車店的阿伯,可能看到你就會來一句這樣的「問候」
.
# 唉呀 好久不見哦, 最近吃得比較好哦?比較沒在運動齁?
# 唉呀你染這個顏色的頭髮,不好看啦!
# 是不是臉沒洗乾淨?還是炸物吃太多? 痘痘長那麼多!阿怎麼沒去看醫生?
# 你幾歲?交男(女)朋友了沒?什麼時候要結婚?什麼時候要生小孩?
# 在哪裡工作?薪水多少?升職了沒?
我從以前就覺得,問這些雖然聽起來是在關心,但是說真的,我更常有的想法是「這跟你有關係嗎,你又不了解我?」
而在這種「假設性關懷」的環境下長大,一代傳一代,也就免不了潛移默化的學會了「預設」他人的處境,然後給予評論。
回到讀者的B故事。長輩既然是長輩,對於身處在年輕世代的我們,自然會有很多不了解的事情。尤其是他們生長在一個,跟我們完全不同處境的年代,很多時候他們給予的評論,都是直接套用他們的經驗在我們身上。
換句話說,因為他們經歷過的世代「對他們來說可能很糟很慘」,看到我們現在的環境會覺得「我們到底有什麼難的」,進而用「他們被鞭策的方式鞭策我們,覺得這樣是為我們好」。
然而,我們有我們的困難,就像他們有他們的一樣。他們再怎麼解釋他們的難,對我們來說就是「歷史的一部份」,我們很難感同身受,而且因為是無法修正的事實,我們自然不會去多做評論。
反之亦然。我們再怎麼解釋我們的難,他們也不見得聽得懂,更別奢望被給予有前瞻性的評論,因為他們只是從他們的經驗看現在,覺得你明明可以怎麼樣怎麼樣更好。但現實的世界,就是沒有辦法像以前那樣做。
比如說,他們以前可能找不到工作,就趕快創業養家活口,所以可以順利買車買房什麼的。但那是因為舊時代,什麼都還沒有像現在一樣這麼發達,到處都是可以白手起家的機會,但現在什麼都趨近飽和,生存簡直難上加難,更別提買房買車什麼的。
所以,既然我們彼此,都沒有經歷過我們的難,對於刺耳但是沒有實際幫助的評論
我們可以做的就是,根本不要放心上。
If you put into perspectives,你們本身就是處在不同的時空,他們沒有經歷過你的大小事,不會知道你有多努力,你有多辛苦的希望達到自己理想的樣子。
所以與其想著「他們是在批評我、給我壓力」,不如想著,他們只是「希望我們過好生活」,所以看不到你在那個狀態的時候,不自覺地就會端出那些評論來關心你。
這樣想的同時,你不需要反抗那些評語,
你可以這麼做:
Change the story you tell yourself :反正你不了解我經歷的是什麼,你說的這些是你的看法,我可以選擇聽,但是我沒有選擇要反應,because I know it was not the truth。
長大的過程,就是分辨自己對所有事情都是有選擇權,即使是認為再沒有選擇權的情況下,相信我,你真的有。你永遠都可以選擇怎麼回應和感覺對於一句話、一件事、一個情況。好好使用選擇權,你就是你生活的主人翁。
而這個做法,也同樣適用在職場上,被給予無關專業地的任何私生活評語。當然也適用在路人甲乙丙丁對你下的任何評論。

Photo by George Pagan III on Unsplash
他人不了解你而下的評論,你可以選擇解釋,但更好的選擇是不要放在心上
因為真正了解你的人,不會說傷害你的話。
學會選擇,這樣生活會比較輕鬆快樂!
思路3:這件事沒做好,沒達到100分,並不代表我的一切就是0分
這點之前在閱讀療傷系列也有詳細的提過,主要會有這種非黑即白這兩種極端想法,大多是來自童年的成長經驗。
但是人生不是一場考試、一場賽跑,非贏即輸;人生也不是只有一種標準可以衡量成功,更何況成功為什麼要被衡量?
生活快樂就不算是成功嗎?我認為是啊。
讀者在A和B兩個故事後的提問: 「是不是成為大人了, 就不會對被質疑能力這麼走心?還是就能對這種情況,應對自如?」
我給他的回應是,你有這種感覺,是因為我們一直在無形中活在「考試非100分、排名非第一名、大學不是台清交成政、去大公司工作」就等於「不成功」這種很極端的想法。
所以人生前半段的時間,我們都沒有學會分辨過
「其實我在這個世界上,不是只是為了達成這種成功而已」。
可是人生的旅途中,還有很多達到100分之外的事情要處理,而且不是每件事只有100分才是好,情緒就是其中一種。
不管情緒是0分、30分、70分「都是你的情緒,都是你的一部份,並不會就定義你好或是不好」。
是說如果有人教過我們的話,這篇文章應該也就不會存在了吧 (笑)。
要亞洲人給予讚美或肯定,其實沒有那麼容易,所以一直以來我們都是很緊繃的處著。但神奇的是,在被批評、質疑的時候,倒是很多人都很不吝嗇,甚至很多時候都嗆人嗆的無敵難聽。
而之所以會對被質疑能力的話不停走心,是因為在學生時期的那種「非100即什麼都不是」的觀念一直沒有消除,所以只要有一個不是正面的聲音出現,我們就會「自動聯想到過往的非100即什麼都不是」思路。
但要知道的是,除了考試是有100分這種數字可以衡量之外,其他的分數「並不真實存在」。也就是說,你給你自己打的分數,不管是幾分,都只是你用相對應的能力去衡量的,是你自己下定義的。
所以,當今天,有一個人對於一件事情 (或狀態),給予你他的情緒和反應的時候,你除了不需要把他的情緒和反應當自己的責任之外,你也要分清楚「他這個評論,是在針對這件事情 (或狀態)」的反應,「不見得是他對你能力的質疑」。
所以你可以學會的,是不要把這兩種結果「連結在一起」。
因為對於事情的評論,可能是某件事情真的沒做好,那我們下次要做得更好。完全沒有必要,直接很焦慮的想成「我被懷疑能力不夠好」。
那就算他人真的是「針對你的能力質疑你」好了
你也要change the story you tell yourself :「你只是剛好看到我這件事沒做好,你質疑我我當警惕」然後,回應質疑你的人說「我下次會做更好」,因為「你一定有一定能力,才會有資格在這裡做某件事」。
雖然文章標題說的是「被質疑能力的時候」,其實更仔細地來看,會有這樣的想法很大一部份是
「你直接把評語,跟你沒有選擇過的反應連結在一起」。
所以如果我們學會在聽到評語的時候,先分清楚主角 (思路1) 到底是誰,然後再選擇怎麼回應的時候,我們就可以隨時更換能告訴自己的感覺和反應:
「這是一個對事不對人的評語」
「這是一個你不懂我的評語,我無須放心上」
「雖然我這件事剛好沒做好,但不代表我就是爛」
所以我的登大人體悟是,比起追求100分的很ㄍㄧㄥ人生,比起仰賴從他人口中得到100分的評語
學會選擇告訴自己100分的話,更重要。

Photo by TK Hammonds on Unsplash
知道自己可以選擇不要走心,可以選擇怎麼應對的方式。就是大人的一種表現。
思路4:我有我的立場,且我「有能力」就事論事的回覆、討論
隨著年紀的增長,知識的累積也會不斷的增加,所以既然你對這個世界的了解多了更多,就要有信心你「有足夠能力」去回覆對你的評論。
與其說是反抗一個評論,我喜歡說是「討論」,因為不說出自己的想法感受,你就錯失了「讓他人理解自己」的機會。
但當然,這個的前提是,像讀者面對的是家人,所以溝通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如果是面對路人甲乙丙丁真的可以略過。
就像文章前半段提到的,因為小時候我們的能力不夠,就算對於批評的評論不認同,還是只能服從。
但是前陣子,我突然對身為大人有一種「全新的體悟」。
比如說,我意識到,身邊越來越多人,都在世界上的不同角落,做著很多讓這個社會正常運作的事情。以前也許聽到一個網路上的配樂,我會覺得那是跟我毫無關係的一個作品,但是現在不一樣,我知道有朋友的興趣,是在創造這些配樂的,所以聽到的時候,看上去就會特別有感覺;又,以前不會特別想說某個大家都在用的產品、參加的一個活動,是經歷過長期的市調、籌畫、討論、合作、行銷,才能有最終的那個成果,但是現在,自己經歷過這些過程,買一個產品或路過看到一個活動,就會想著哇,他們肯定也經歷千辛萬苦才走到這裡。
舉這些例子想表達的是,你看,我們從小時候,需要倚賴別人才能生活,努力長到現在,有足夠能力可以對這個世界有產出、貢獻、回饋、有責任的,而不再只是單向的吸收知識,被動的參與考試這種,所以我們真的是「有能力、有想法」的。
同時,在這登大人的過程中,我們也會開始體會到:
啊,其實,父母曾經或也還有著他們的難處。
體會到這些,我們可以選擇用「溝通」取代單向的服從和委曲求全。
假設他們的反應是質疑,我們知道自己是可以站得住腳的,所以我們用自己的觀點解釋。但同時,我們也要理解他們有他們的觀點,
而這些觀點到最後不一樣也「沒有關係」
重要的是,讓我們雙方明白「各自有各自的觀點」,而這是我們對世界的不同的解釋,「並不該影響我們對於他人、或自我的評價」。
你只要記得,你是有能力溝通的。你不再需要單向的服從、不再需要為了怕他們生氣而聽話、不講話。
你也是大人,你需要的是先說服自己「我們對這世界有不同的觀點,但是沒關係」
有這個認知,你才能好好的選擇一個回應的情緒。
你因為有你的立場,所以你說話的出發點,純粹就是為了就事論事的分享你們的同與不同。
不要怕。
思路5:我無法掌握你的評語,但我有能力「選擇」我的反應和情緒
最後,回到讀者的最後一個提問:「那你覺得,這樣走心,是不是就等於不成熟,為什麼我好像總是對這種小事,反應這麼大?我要怎麼才能至少不表現出我講不得?」
回答這個問題的解決辦法之前,我想分享這篇文章中提到的兩種情緒調節策略 (emotional regulation strategies):
(一) 認知再評估 (Cognitive Reappraisal): 面對一件引起你有過度激烈的情緒反應事件時,你選擇把自己跟事情抽開、從不同立場去看待這件事。然後,有意識性的重新詮釋這件事情對你的意義、還有你對事件的理解。這樣一來,你就能進而改變你看待這件事情的想法,並且降低這個事件,帶給你負面情緒,那也就會減少對你造成的影響。
(二) 表達壓抑 (Expressive Suppression): 面對一件引起你有過度激烈的情緒反應事件時,你選擇盡可能的壓抑、隱藏、抑制這樣的情緒。這個做法,你只是把自己的感覺關起來、假裝這件事情沒有對你造成影響。但實際上,因為你對事情的看法和感受並沒有改變,所以你的情緒還是在,你對事情的看法和感覺,並沒有改變。這樣一來,下一次再遇到一樣的事情時,只會一再循環。
簡單來說,第一個策略「認知再評估」,就是思路1提到的「先了解事情的主角是誰」
這樣「選擇有意識性的」改變你對於事情的看法,你就能從負面的情緒反應當中「找到正面、合理、有邏輯」的解釋。
但是這篇文章「被質疑能力就走心」的例子會發生,基本上就是因為大部分人的選擇,都是用第二種「表達壓抑」的策略,選擇壓抑因為「不想被更質疑、不想表現出講不得、不想表現出在生悶氣」。
讀者被父母或長輩質疑的話馬上引起了負面情緒 (這裡的情緒可能是覺得很煩、很受傷、很無奈、不被理解),然後,因為一直這些情緒一直都沒有被消化掉,所以每次只要一遇到同樣的質疑的話,讀者的思路就會馬上帶回那個「最糟」的情況,也就是所謂的「走心」。
Whatever you resist will continue to persist.
- Carl Jung
那用第一個策略,回到同樣情境,會有什麼化學變化產生呢?
假設,讀者剛剛不巧,又被父母或長輩質疑了一番,這時讀者已經學會認知在評估的策略。所以這次讀者在聽這些質疑的話的時候,先理解好:我現在感覺不開心,而我不開心是因為我覺得這些話不是真的。
認知情緒後就先放一邊,接著有意識性的跟腦袋說「我們先來分辨這些話,到底是父母和長輩藉由我抒發他們自己的情緒、還是我真的犯了滔天大罪所以他們質疑我的能力?」。
因為增加了其他主角在這件事當中,讀者的思考邏輯就多了不同的思路,進而得到「啊,父母跟長輩,今天可能心情不好可是不知到哪裡訴說,所以藉由我的事情來抒發」。
然後,因為在腦袋中,重新詮釋了這件事情的前因後果「很可能跟我沒有直接相關」,而「我只是剛好成了他們的目標物」,所以「我對這件事情的情緒反應,應該選擇『不需要走心』」,因為「我沒做錯,我不需要心虛或就因此覺得不被認同」而有生氣、不甘心情緒再產生。
最後,在這個重新詮釋你的看法的過程中,就會理解「對,我不能控制父母或長輩講的話,但是我『真的可以選擇』我要怎麼有什麼樣的情緒、什麼樣的反應,對我來說「是好的影響」,這樣情緒就會更穩定。
讀者在第一次這樣「認知再評估」的結果,得到了一種對事情不同的看法,那第二次再發生同樣情況時,讀者就會記得用這個看法和感覺去解釋一段被質疑的話,或是進而產生另一種看法和感覺 (像是父母和長輩可能只是想跟我說話,但不知道要說什麼 / 可能只是今天被同事欺負,所以要用這些話來找回信心 / 以此類推)。
所以回到讀者的問題,走心是不是就等於不成熟,我認為不是,可能只是因為以前你總是被稱讚是乖孩子「所以從來都沒有好好理解你的情緒」,進而你也不知道處理、排解不舒服情緒的感覺。
但是現在,你可以「選擇」學會運用認知再評估的策略,進而去改善「你對這些小事的大反應」。

Unprocessed Emotions by Omat Otani
最後,要跟讀者說,你其實不需要硬是強迫自己表現出你沒有講不得。
從第二個表達壓抑策略、上圖的左邊情緒方向你也看到了,如果你一直沒有去process「你對這個事件的反應和情緒」,下一次還是會發生一樣的狀況。所以與其是要表現出你沒有講不得,不如先在「已經要走心的時候」先停下來跟自己講話、練習這個分辨是非對錯。然後選擇一個你要回應的情緒。
多練習幾次,這樣思路的和選擇情緒反應的速度就會越來越快。
久而久之,你可能就會發現,在那個他人要講什麼話之前,
你可能早就知道他要講什麼陳腔濫調
你就可以馬上在這邊抓一個解釋,那邊抓一個情緒,
然後聽完、笑笑點頭,繼續好好做你自己。
總結-從今天開始練習吧!
不管是讀者、我自己的成長過程、還有在讀文章的你,
我相信,我們都常常忘記「自己是有選擇」的。
要達成讀者認為的「成熟的人之既定印象」:
在任何情況下都看不出那個人的情緒起伏,
任何言行舉止語調,完全都不會透露出「絲毫的走心」。
因為成長為這樣的人,好像就可以在任何情況下,
稀鬆平常的與質疑自己的人應對自如,展現超高EQ。
我認為,好好的練習以上5個思路,
你就會真正開始知道如何
# 選擇不把每件事情都往心裏去
# 選擇如何從不好的情況中,找到好的思路
# 然後選擇好的方式應對當下情況
# 最後,就能把負面影響縮減到最小
對於他人的話,
你永遠都可以選擇「你的詮釋方式」,
但是你「也要有心選擇開始練習」。
而此刻,就是你的起點
從生活上的小事、小情緒開始每天練習
久而久之,你在遇到大事情、大情緒的時候,
就能很有策略性的知道,情緒掌握權勢在你手上。
這樣一來,就會做到讀者所謂的「不論如何,都能稀鬆平常應對自如」。
而當你達到了長期持續穩定的境界時,
你就會理解到:
不管是 #大人 還是 #成熟的人,
都還是會有這種走心的時候,
可是那已經不會是「影響我這個人」的程度了。
我們共勉之~
Cheers!